盤點中西方建築文化差異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W

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文化重科學與宗教。接下來主要針對建築材料、建築色彩、建築空間佈局、建築造型四方面來介紹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也希望大家多中國建築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發展。

盤點中西方建築文化差異


  一:對建築材料的影響
  從根本上説,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文化與社會,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 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築,展現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垂直髮展,建得又高又大。同時別出心裁的屋頂建築也是西方古典建築的一大亮點。但是怎樣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如倉穹則是它的建築藝術所在,於是出現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較早出現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説石柱是西方建築的基礎中的基礎。石柱及屋頂的發展伴隨着西方建築的發展,如果説石柱是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西方建築的“基本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佔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典建築的“基本詞彙”應該是斗拱。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可以説飛檐的設計是我國古典建築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飛檐形式往往會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就是飛檐的真實再現。我國古典建築的四大家——亭、台、樓、閣都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

  二:對建築色彩的影響
  從中西建築的裝飾色彩上來看,中國以一種色彩為主,其它幾種顏色並用;西方則是極其豐富,不同時代以不同的色彩為裝飾的主色調,但沒有一個單一的色調貫穿始終,對比也不是非常強烈。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在五行學説的影響下,色彩成為天意的象徵,人們用色彩表示對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國建築的色彩被賦予了濃厚的倫理觀念,以顏色作為區分社會等級、確定社會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建築的色彩缺乏變化,雖然豐富,但是又顯得單一,並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築的色彩,因為處於多元變化的社會文化中,所以變化多端,異彩紛呈,時而華麗浮豔,時而燦爛奪目,時而又光怪陸離。同時受西方“個人本位”觀念的影響,色彩非常張揚、熱烈、激情,甚至富於非理性的迷狂。

  三:對建築空間佈局的影響
  從建築的空間佈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羣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羣,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着,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羣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説中國建築佔據着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着空間,譬如羅馬可裏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 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莊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對建築造型的影響
  中國傳統造型特別強調“線型美”,講究線條的婉轉流動,中國的樑、柱、屋檐等都能表現“線”的藝術感染力,如,在歇頂山的建築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兩側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顯的起翹,形成“飛”的意境;而屋頂上部坡度較陡,下部較平緩,這樣既便於雨水排泄,又有利於日照與通風。追求意境和重倫理的思想在中國古建築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建築造型時,往往把其社會內容和象徵意義放在顯要突出的位置,同時,還注重實用性,西方傳統造型強調“形式美”,發源於希臘的古典主義美學思想認為“美在物體的形式”,我們從古希臘的建築中感受到一種對形式美的強烈的追求。如,仿男體的多立克柱式強壯雄偉,仿女體的艾奧立柱式柔和端莊。

  五:中西傳統建築文化差異淺析
  作為石頭與木頭構築的史書,建築的發展深刻地體現了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歷史的變遷。中國傳統建築有着輝煌燦爛的往昔,然而近百年來,在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中,它前進的腳步停滯下來。當代,面對潮水般湧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條與主義,中國建築文化應以更廣博、更開闊的視角審視自身的發展,喚醒富於創造和革新的心靈,以東方文化整體觀念、普遍聯繫的觀點觀察世界、改造世界。

  在建築研究中應該運用整體思維,進行縱橫的比較分析。中西方傳統建築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形態,在本體認識的差異上,中國人重視整體的和諧,西方人重視分析的差異。中國哲學講究事物的對立統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而西方哲學主張客觀世界的獨立性,主客觀分離,相反而不相成;對待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態度,西方的叫作機械的自然主義,中國的叫作有機的自然主義。從本體的整體意識出發,中國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運動的整體,人可以與之溝通,強調天地萬物與人同體,這叫機體哲學,也叫生命哲學,把宇宙看成是變化無窮、生生不已的東西。機械的自然主義是把自然看成是一個機械的工具加以運用,意義的來源是一個超越的主體,即上帝。這與西方的神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觀念上也有着很大的差異,中國民族特點是實踐理性精神。而西方人則趨於抽象化。西方古典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多半是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清真寺、哥特式教堂等。中國主要建築大多是宮殿,供活着的君主居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