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禮儀之邦指的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13W

中國在很早之前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古代書經中就有《周禮》,而這書就相當於現在很多的禮儀規範,那麼為什麼中國會被稱為禮儀之邦呢?中華禮儀有包括哪些方面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去中國禮儀文化看看把。

中華禮儀之邦指的是什麼?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着深刻影響。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自然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我們對此應保持清醒的認識,進行揚棄,使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為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中國的“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中,“禮”字第一,充分説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説:“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學禮的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家喻户曉的《三字經》中指出,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起,就應熟習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學習禮節儀文之事。歷史上一些着名的“古訓”、“家訓”、“學規”中,也都有大量的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範。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為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現在的很多人忽視了對做人應懂得的基本禮儀規範的學習。人們把那些在禮儀上不拘小節的人,認為“瀟灑”;把身穿奇裝異服,口講粗話的人,認為“有個性”。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吃沒有吃相,穿着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説,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為,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其實,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禮記》中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令人汗顏的是,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繼承了些許禮儀規範,人們還比較重視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但在其發源地中國卻被視為所謂的“四舊”和“封建禮數”而遭到拋棄。

小結:以上就是小編介紹的關於中國禮儀的大概情形,想要了解更多,不妨到星座360網去看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