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學習徽州文化的意義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3W

徽州,一個歷史文化氣息濃郁的地方,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雖然經歷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但是徽州地區卻相對穩定,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形成獨特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歷史上地位非凡,有着獨特的意義。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徽州文化的意義吧。

簡論學習徽州文化的意義


  學術意義: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更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徽州位於黃山腳下,古稱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範圍包括今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及黃山區的一部分,以及現屬於安徽省宣州地區的績溪縣、屬於江西省的婺源縣。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與繁榮,清末以後衰退的。歷史上有紛呈的學派與流派,內容幾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領域。其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書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學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時達562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科舉及第者眾,僅明清兩代徽州本籍中舉人者996人,中進士者618人,狀元數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湧現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更有影響深遠的徽商,成為人們長盛不衰的 研究話題。徽州文化之所以影響深遠,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學術意義。

一。徽州文化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村社會實態提供了一個範本。徽州保存下5000餘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餘種文獻、40餘萬件文書,跨越千年歷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尤其地面文物遺存、無形文化遺產和文書檔案,均為第一手資料,是人們瞭解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村社會實態不可多得的資料,為按歷史本來面貌做綜合實態研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周紹泉先生指出,以徽州文書為代表的歷史文書檔案為主要資料,綜合研究歷史社會實態,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學術潮流。

二。徽州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流派紛呈,獨樹一幟,在很多領域都處於領先位置。如徽派篆刻是中國文人流派篆刻的主流,對徽派篆刻的研究,其實就是對中國文人篆刻史的研究;徽派版畫代表了中國傳統版畫的最高成就,對徽派版畫的研究,也就是對中國傳統版畫的研究;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是宋以來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座高峯,具有典型標本研究價值等等。因此徽州學研究,實際也就是對中國封建後期傳統文化的研究,窺一斑而見全豹,具有普遍的學術意義。

三。徽州文化具有地理文化單元的人類文化學研究價值。徽州四面環山,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風景秀麗,人們的審美觀自然受到山水環境的影響。徽州四雕藝術、文房四寶藝術、徽派盆景藝術、新安畫派、徽派版畫等,就是徽州自然環境同徽州人審美觀相結合的產物,而新安醫學、徽菜、徽州方言的形成,同徽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及資源有關聯,徽州宗族社會構成和村落結構,同徽州地理環境也有關係,具有地理文化單元的人類文化學研究價值。

四。具有研究文化融合規律的價值。徽州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首先是表現在徽州的社會、人口、文化的本身原就是由移民而形成,由此決定了其社會與文化的諸多現象和特點都受移民問題決定、影響。其次是徽州文化的昌盛與發展,本身還存在着一個由徽州本土再向外移民的問題,並對僑寓地的文化產生影響。如徽派樸學、徽劇、徽州園林藝術、建築藝術、徽派刻書、徽派篆刻、徽菜等對揚州學派、京劇、江南園林、中國版畫、篆刻、菜系都有滲透和影響。研究徽州文化,可以獲得中華大文化溶合各民族文化、各地方文化的一般與個別規律,為繁榮中華大文化作出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