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分析,巴蜀與湖湘文化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9W

中國文化是多元化的,其中有巴蜀文化、湖湘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巴蜀文化是指巴文化與蜀文化,湖湘文化是南下的中原文化,你對巴蜀文化跟湖湘文化了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分析,巴蜀與湖湘文化簡介

巴蜀文化概述
  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説,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在秦以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加速融合獲得新的發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後,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為天府之國。四川自古盛產蠶桑,絲織為中國之冠,漢時成都即成織錦中心。由於錦緞馳名,錦城成為成都的代稱。四川很早就發明鑿鹽井取滷,打氣井取氣,燃煮滷製鹽,其鑽井技術為世界首創。蜀道難久為人知,但巴蜀創造的棧道卻是一種奇蹟。它不僅溝通與中原的往來,也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藝術風格獨特。川劇是其特有的表演藝術,語言生活氣息濃厚,幽默風趣,尤以幫、打、唱緊密結合,川劇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講究吃的藝術,川菜特點注重調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稱“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濃郁、綿醇爽甜。名酒有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等。

巴蜀文化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髮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歎。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着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説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着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遊牧文化的聚寶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文化與以下三方文化有明顯的交流與兼容:一為荊楚文化,是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農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詭浪漫,以《楚辭》為圭臬;二是秦隴文化,注意綜核名實,講究耕戰和商業;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禮,看重歷史,以《詩經》為準繩。巴蜀文化兼容了這三種因素:它接受荊楚文化而把《楚辭》發展為漢大賦;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學趨於發達;它接受秦隴文化而導致“隴蜀多賈”,工商業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而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元代的雙流人費着《歲華紀麗譜》曾説:“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遊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遊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遊江,或遊山,或遊寺,或遊郊野,而且往往是羣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祕。整個巴蜀景觀佈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着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蹟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劉備墓、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和諸葛武鄉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們都用武侯祠這個名稱來代稱這幾處遺蹟。諸葛亮作為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萬世雲霄的崇敬,“武侯祠”這一稱謂,讓我們深深領略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澱的況味。從武侯祠出發,沿着當年劉備入蜀的路線,可以陸續拜謁大邑子龍廟、德陽龐統祠、綿竹諸葛祠、綿陽富樂山和蔣琬墓、昭化費禕廟和劍閣翠雲廊,北出漢中可到沔縣定軍山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們儘可以領略歷史淘盡千古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鐵馬金戈變為漁樵江渚的滄桑變化,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前後蜀時期是巴蜀歷史上繁榮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峯時代。永陵(王建墓)為我們留下了這一時代的歷史見證。永陵石棺上的廿四樂伎石刻是我們瞭解唐代音樂的極品,從中可體味清樂與龜茲樂相結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傳的情況。前蜀和後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誰寫下了留傳至今的《宮詞》,肯定可以引起在旅遊中探索的興趣。永陵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經科學發掘的陵墓,可供遊人參觀,這更可以引起人們對於帝王陵寢祕密的興趣。

三峽風光的雄奇壯麗,舉世聞名,再加長江支流大寧河小三峽的青幽神祕,身臨其境,自會使人們充分體會到妙如仙境的峽中神韻。三峽庫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三峽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當我們領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時候,自然會引起我們對於洪荒遠古的無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豐富文化遺存,如豐都的鬼城、忠縣的石寶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寶庫白鶴梁,劉備向諸葛亮託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衝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當我們巡行三峽之中時,會對巴蜀人為什麼從來嚮往走出夔門做出自身心靈的闡釋。

位於長寧縣和江安縣的蜀南竹海面積有6萬餘畝,其中還有仙寓洞、龍吟寺等文化景觀,既是大自然的奇觀,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傑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發源於岷山的岷江,自古稱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發達起來的地方。這裏有人間仙境九寨、黃龍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着名的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養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遺蹟,有全國唯一的羌文化風光。遊覽岷山,不僅可以使我們體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使我們領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態。只要我們把山川旅遊同文化旅遊結合起來,我們就必然會有一次與一次不同的新的收穫、新的感受。

湖湘文化內容
  美術
  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是中國畫的源頭之一,西漢彩繪漆畫又可以説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畫。湖湘大地孕育了易元吉、張宜尊、齊白石、黃永玉等美術大師及善行文化傳播賀一二等藝術家。

體育
  奧運湘軍,2000年,悉尼奧運會28枚金牌中湖南代表團奪得7塊金牌。

金牌:楊霞:女子舉重53公斤級佔旭剛:男子舉重77公斤級龔智超:羽毛球女子單打劉璇:女子體操平衡木熊倪:跳水男子三米板熊倪/肖海亮:跳水男子三米板雙人李小鵬:體操男子雙槓

2008年,北京奧運會3塊金牌李小鵬2枚,龍清泉1枚

音樂
  娛神歌舞,是湖南民間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續的時間很長。透過風俗性的民歌,可以窺見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歌樂鼓舞"的某些古樸遺風。如在全省廣為流佈的《鬧喪歌》、《幹龍船》、《儺腔》、《獵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娛神的痕跡。

1993年以來,在全省和全國大獎賽中,有500餘人獲獎,獲獎作品達300餘件。《春滿土家寨》、《搖籃之歌》、《拉着中華媽媽的手》、《我們是株冶人》、《太陽雨》、舞蹈音樂《踏水謠》、《南燕駕着春風來》、《走向明天的輝煌》、《中法集團之歌》、《山裏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獲得國家級音樂評獎的金獎。

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近幾年來,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理論成果和優秀理論人才。在省以上公開刊物發表的音樂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音樂理論着作60餘部。

着名音樂家有:宋祖英,李谷一,陳思思,湯燦,譚盾

戲劇
  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民間一般稱之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劇”這個劇種名稱最早見諸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西興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韻,長沙官話”演唱,故又稱長沙湘劇。湖南戲劇包括: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武陵戲、荊河戲、巴陵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

長沙花鼓戲,其中《打銅鑼》、《補鍋》、《烘房飄香》、《雙送糧》、《駱四爹買牛》、《牛多喜坐轎》、《八品官》、《啼笑因緣》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排演的神話劇《劉海砍樵》,應華美協進社邀請,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演出。美《華僑日報》、《華語快報》、《紐約時報》等均載文評論,祝賀演出成功。長沙市花鼓劇團演出的《劉海砍樵》也應邀赴日本演出,傾譽東瀛。

舞蹈
  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舞蹈藝術,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風情獨具的藝術風采。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現有近400多個舞種,舞蹈節目多達幾千個。湖南舞蹈藝術的發展歷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之花,萌芽、生長於楚文化和湖南原土着居民文化的藝術土壤。隋唐以來,《綠腰舞》、《白獰舞》、《柘枝舞》等着名的盛唐宮廷舞蹈,也流傳到湖南。唐人李羣玉曾在長沙看到過南國佳人的舞蹈。他作《長沙9日登東樓觀舞》一詩,描述了其時的情景。這些外來歌舞與當地的楚舞和民間歌舞相融合,鑄就了豐富多彩、風情獨具的湖南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獨特風姿。自古以來,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瑤族、壯族、回族、瓦族等許多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習性、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構成了他們各各不同的舞蹈藝術。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龍舞》、《盾牌舞》、《先鋒舞》、《茶盤舞》、《儺願舞》、《渡關舞》和鼓舞、蘆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擺手舞》、《毛古斯》、《八寶銅鈴》、《仗鼓舞》、《跑馬舞》、《造旗舞》、《團雞舞》、《梅嫦舞》、《八幅羅裙》、《跳喪》等。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蘆笙舞》、《多耶》、《鼕鼕推》等。瑤族舞蹈主要有《傘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龍》及多種祭祀舞。

文學
  湖南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的南楚到明代,為古代湘楚文學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代表人物有屈原、陰鏗、李羣玉、胡曾、周敦頤、王以寧、樂雷發、馮子振、歐陽玄、李東陽等;第二個時期,從清代到中日甲午戰爭,為湖湘經世文學時期,其文學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齡前魏源、曾國藩、何紹基、郭嵩燾、鄧輔綸、王闓運等;第三個時期,從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後,為資產階級文學時期。其文學代表人物有譚嗣同、陳天華、甯調元、易順鼎等;第四個時期,從“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為新民主主義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學時期,其文學代表人物有歐陽予倩、田漢、丁玲、沈從文、張天翼、周揚、周立波、康濯、莫應豐、古華、譚談、孫健忠等。湖南籍的港台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面也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其中有着名台灣作家龍應台,瓊瑤等。

屈原的辭賦,他懷着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寫下了許多描述湖南山水景物、風土人情、民間祭祀、神話傳説的辭章,表現了古代湘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開創一個與《詩經》風格迥異的南方楚辭、離騷文學流派的同時,也奠定了湖南文學的基石。

當時着名詩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齡、杜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等都曾流寓湖南,並留下了很多不朽之作,偉大詩人杜甫還客死在湘江的一葉孤舟上。宋元明時期湖南着名的文學人物有周敦頤、王以寧、樂雷發、馮子振、歐陽玄、李東陽等。

在鄉先賢王夫之“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的理論遙相倡導下,湖南文士得風氣之先,經陶澍、賀長齡、魏源弘揚光大後,形成了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湖湘經世派文學羣體。他們以功業自許,以實務為先,寫詩作文則提倡介入生活。也就在這一時期,湖湘文化走向成熟,趨於繁榮。在散文方面,出現了以曾國藩為領袖的桐城古文湘鄉派,湧現了吳敏樹、鄧輔綸等一些着名作家,他們宗法桐城而不固守桐城義法,明確提出將“經濟之學”納入文學範疇,認為文章除了必須講究義理、考據、詞章外,還應當力矯空疏,經世致用。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何紹基、王闓運等名家。他們都是門人弟子甚眾,文采風流,盛於一時,交相輝映在三湘天宇,造成了當時中國詩壇的奇麗景觀。

資產階級文學時期,時間上為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之大文豪”陳天華熟練地運用了人民喜聞樂見的説唱形式及淺顯的白話文,寫作了《猛回頭》、《警世鐘》等作品,為辛亥革命起義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文物
  長沙窯始於中唐,盛於晚唐,衰於五代。晚唐時,長沙窯的產品已遠銷朝鮮、日本、東南亞和西亞,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陶瓷產品之一。

較重要的有西漢牛鐙、魏晉人形吊燈、五代馬殷鐵盆、馬希廣和馬希範銅鏡、宋代銅則、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玉春瓶、雙魚大盤和清初的鐵炮等。

湖南是南方發現商代晚期的銅器最多的省區之一,總數約有300件。其中特別重要的有寧鄉縣月山鋪轉耳侖的四羊方尊,黃材寨子山的人面方鼎,醴陵獅形山的象尊,衡陽市包家台子的牛尊,湘潭縣九華金盆養鯉的豕尊,華容、岳陽、常寧的犧首獸面紋尊等。這些青銅器以體形高大厚重,紋飾優雅秀麗,造型雄奇,鑄造精良而聞名於世,在中國青銅文化寶庫中佔有較高的地位。

馬王堆西漢古墓,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市東郊五里牌,為一馬鞍開土堆,封土堆高10餘米,直徑30米左右。原來以為是五代楚王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繼發掘,先後出土3座西漢墓葬。據考證,這是西漢初期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結構非常宏偉複雜,其中一、三號墓棺槨葬具保存完好。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如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臨廣西壯族自治區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澧縣城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長沙西漢王室墓的發掘出土、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的出土,分別被評為1992年、1993年、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傳媒
  作為湖南文化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湖南的傳媒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湖南省廣電集團率先在全國成立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湖南衞視,湖南經視,金鷹卡通,等等電視頻道在全國掀起了電視改革的高潮。在動畫國產化的進程中湖南也是現行軍,長沙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卡通影視生產基地,國產動畫三分之二的產地都為長沙。出版業方面,湖南人也不甘人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動”系列叢書,(包括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大陸唯一發行權)在全國產生了不俗的影響。而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紙質體育傳媒——體壇週報社也誕生於湖南,其《體壇週報》在1994年後藉助中國甲A聯賽和歐洲足球聯賽的大量報導,逐漸開始佔據中國體育傳媒市場。曾於2001年中國世界盃出線時創下期髮量262萬份的紀錄。傳媒正在作為湖湘文化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給湖湘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湖南藝術家賀一二發起的首都愛心網弘揚社會主義精神善行文化,推動湖南精神善行行動主流公益門户網,向外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體現湖湘文化大愛精神具體表現。

小結: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説,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