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節日 仫佬族傳統節日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4W

仫佬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仫佬族人口較少,主要生活在廣西地區。那麼關於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仫佬族有哪些傳統的節日呢?帶着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仫佬族節日 仫佬族傳統節日介紹

仫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上稱其為“姆佬”、“木佬”,是古代“僚”、“伶”的一支。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中,有“僚人”在雲貴高原雲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唐宋以後,《嶺外代答》、《溪蠻叢笑》等史籍中出現了“僚”、“伶”人們共同體的記述。《天河縣誌》、《大清一統志》説:“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很深的淵源關係。仫佬族大約在宋代從僚、伶中分化出來形成單一民族。

據史料記載和傳説(公元972年),廣西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羅城一帶。明朝繼承宋、元制度,在仫佬族聚居區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裏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機構,利用當地頭人任職,把流官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清代將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裏”,在“裏”下設“冬”。每“冬”約十餘户,有“冬頭”,由大家推選,負責籌糧收款。“冬”原為繳納糧款而劃分的社會基層單位,由於仫佬族大都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實際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組織。1912年後,設立團總、保董、甲長等,利用原來的“冬頭”為保、甲長,統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後,隨着國民黨勢力的深入,建立了區、鄉、村的保甲制度,實行反動統治。仫佬族中一些“鄉老”、“族長”與官府土匪勾結,欺壓奴役百姓,竭力維護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對封建統治鬥爭的浪潮。仫佬族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仫佬族居住的地區青山環繞,溪水長流,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仫佬族以種植水稻著稱,此外,還種植玉米、紅薯、芋頭、穀子、小麥、蕎麥、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黃豆、芋麻、芝麻、油菜等。仫佬族地區藴藏着豐富的煤、硫磺資源,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仫佬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牆瓦頂平房,屋內有專燒煤的地爐。地爐既可取暖又能做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仫佬族崇尚青色,多着青色服飾,其服飾素雅大方,一般只在衣袖、褲腳上用小條的刺繡點綴。至清代,仫佬族婦女仍穿筒裙,今已穿大襟衣、長褲,梳辮結髻,飾以耳環、手鐲、戒指。男着對襟唐裝。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芋蓬、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豆腐餚、白饃,是仫佬族傳統的點心,用熟製成。每逢節日,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

仫佬族節日很多,一年中幾乎每月都有節日。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一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户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和漢族一樣,仫佬族也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節,之外,還有自己特有的節日。主要有依飯節、牛生日節、安龍節、挑新水節、分肉串節等。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獨特的來源傳説,其活動的內容、舉辦的儀式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仫佬族傳統節日很多,幾乎每月都有。諸多節日中,既有受周圍兄弟民族影響形成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又有富於民族特色的依飯節、二月社、婆王誕節、走坡節等等。總的説來,這些節日傳播了民族文化,如通過長輩、的唱歌、喃神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代代相傳;增強了民族心理凝聚力,如集體舉辦依飯節時的活動會加深民族自豪感。但是,其中的封建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一些禁忌也是的產物。1949年後,隨着仫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識的進步,節日內容、儀式中的封建因素日趨減少,不良影響也在迅速消退,民族體育、文化娛樂與社會交往的部分日益增強,一個新的、健康向上的節日風俗已經形成。

挑新水節
  每年正月七年級舉行挑新水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婦點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邊平時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幾枚,祭拜水神。之後,打水挑回家,讓家人飲用一碗新水。據説,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孫滿堂。家畜喝了會體大身健。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誰挑上了第一桶新水,會被認為是最吉利的。

牛生日節
  農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敬祭“牛欄神”的節日。

這一天,無論農活多麼忙,都要給牛放假休息。家家户户把牛洗得乾乾淨淨,將牛欄清掃一新,還在大門插楓樹枝,以驅趕蚊蠅,並殺雞、鴨,備酒肉祭“牛欄神”,做黑祭祖先。這一天要給牛吃上好飼料,做好的黑要先請牛吃,之後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還漚制黃豆、玉米,拌入雞蛋喂牛,真可謂對牛愛護備至。

關於牛的生日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説。相傳在古時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種地都是一鎬一鋤地挖,費時費力。有一個叫羅英的姑娘,聰明伶俐、勤勞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獵,看到一頭野牛狂奔亂跳,又看到鄉親們汗流浹背地在田間忙碌,心想,如果捉住這頭牛為鄉親們犁田該多好啊!於是,她就追趕野牛。野牛在奔跑時一隻蹄子被夾在石縫中,痛得哀叫不已。羅英無力幫它擺脱困境,只得採來嫩草餵它,併為它唱歌,歌聲悠揚,情真意切,不僅打動了野牛的心,也感動了山花、草木、月亮,堅硬的石頭也為之感動,慢慢地裂開石縫,牛的腳拔出來了。它便隨着羅英來到田間,勤勤懇懇地為人們拖犁拉耙,耕田種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裏的活輕鬆了許多。

走坡節
  仫佬族青年男女一般實行自由戀愛,走坡節就是他們相識、相戀的最好機會。走坡節多在春、秋農閒時節舉行。春季走坡選在春節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秋季走坡選在中秋節前後。

走坡活動,自有慣例,不必發通知、出佈告,坡會的日期和場所,人們心中早已有數。屆時,青年男女身穿節Et盛裝,女的花枝招展,男的瀟灑大方,成羣結隊,由各村各寨雲集到野外對唱山歌。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説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敍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説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等特點。

青年男女用歌聲邀請對方,唱歌傳情,互唱互答,有邀請歌、盤問歌等,以此增進彼此的瞭解。如果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傾訴愛慕之情的“談情歌”;如雙方感情進一步加深,進而歌唱“初結歌”,表示初步認定對方為自己的意中人。對歌結束時,要唱“惜別歌”、“相約歌”,表示年輕戀人依依惜別、難分難捨,盼望再相見的心情,並互贈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餅,稱“同年餅”,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稱“鴛鴦鞋”,意為成雙成對,共結同心。如:

男:八月十五月團圓,哥送月餅表姻緣;為了我倆成雙對,禮輕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愛,手接月餅心花開;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這首歌,既唱出了送物定情的心願,又約定了下次相見的日期。再次走坡時,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着唱“重逢歌”,試探對方的誠意和表示永遠相愛的“結雙歌”,互相讚美的“贊花歌”,表示別後思念之情的“思雙歌”,渴望結親和嚮往婚後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離歌”等。雙方經過多次約會相見,以歌傳情,互相瞭解後,這一對歌友便成為情人。

仫佬族之所以將此節稱為“走坡節”,是因為在附近的山坡綠陰隨處可見三五成羣的年輕人對歌傳情;又因是青年人尋找終身伴侶的日子,所以又叫“後生節”(後生——青年男子)。在小溪邊、石頭旁、綠陰下,青年男女優美動人的歌聲,響徹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仫佬族人走坡唱歌傳情,都很講究禮貌,互相尊重,以誠相待,顯示了仫佬族人民純樸善良的精神風貌。如今的走坡,不僅保持着唱歌的傳統,而且增加了文娛、體育表演和經貿活動方面的內容,充滿了現代文明的氣息。

分肉串節
  分肉串節,也叫社節,每年舉行兩次。
  這一天,各家籌錢買牲口,每户派一人把牲口抬到社王廟去。將肉分成若干份,並用竹子把它串起來,一串串地掛在竹竿上,分放於廟的兩旁,以敬祭社王。祭祀完成後,每個人拿一串肉帶回家。這就叫分肉串。

依飯節
  在眾多節日中,仫佬族最獨特最隆重的節日是“依飯節”,又稱“喜樂節”。有祈神驅邪、保安集福、賀五穀豐登之意。每隔三至五年舉行一次,在立冬後擇日舉行,流行於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四把等地。

節日來臨,家家户户殺雞宰鴨,包粽子,做,並請來道師作活動,迎神送神。祭祀結束,親戚朋友同餐。節日期間,還舉辦唱歌演戲以及各種體育比賽活動,熱鬧非凡。

依飯節自古有之,曾被仫佬族人民以族規鄉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鄉大梧樹謝姓仫佬碑文記載:“歷代以來,敬有依飯公爺,每逢辰醜未之年,輪四方族頭,買辦依飯節牲頭,至依飯年要各房頭人辦齊牲頭,勿得有誤。”過去每隔三年在宗祠內或族人家裏做一次依飯,目的是還“祖先願”,故又名“敬依飯公爺”。據説做了依飯,同宗族人的財產能得到保護。

關於依飯節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説:古時候,仫佬山鄉羣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害人畜,毀壞莊稼。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從很遠很遠的一個地方,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並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後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即依飯節。

依飯節一般在祠堂裏舉行,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進行歌舞活動。事前,選出最長最飽滿的糯谷稻穗,用綵帶紮起來,懸於牆上。祠堂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做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此外,桌上還擺上一盤五色,其周圍擺上甜酒、花生、芝麻、黃豆、胡椒、八角、沙姜等十二種農產品和雞、鴨、蛋、魚、豬心、豬肝、豬腸等二十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不忘神恩祖德。依飯節的程序有:安壇、請筵、點牲、唱牛哥、會兵、送聖等。依飯節結束時,將穀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户。

小結:仫佬族雖然人口不多,但是當地的傳統節日還是非常多。仫佬族人非常注重節日文化,對於很多人節日非常的熱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