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藝術,蒙古族呼麥起底

來源:人人運程網 2.12W

本期中國民俗欄目,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蒙古族的呼麥。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獨具特色。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蒙古族呼麥的相關資料,就快往下文瞧瞧吧。

獨一無二的藝術,蒙古族呼麥起底


  呼麥簡介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呼麥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羅斯圖瓦地區也能聽到這種歌唱方式。

歷史淵源
  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至遲在蒙古族形成前後就已經產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遊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説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

大體説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着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説,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説,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藝術特色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

它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傑出的創造。它傳達着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小編總結:
  上述正是關於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相關資料,各位如果要了解的更多關於蒙古族的相關信息,不妨查閲星座360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