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山歌有什麼,什麼是梯田山歌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9W

哈尼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遷徙至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也就是今天哈尼族的所在地。長期的農耕文化,衍生出了哈尼族獨有的梯田山歌(栽秧山歌)。那麼,什麼是梯田山歌呢?我們一起來瞧瞧吧。

哈尼族山歌有什麼,什麼是梯田山歌


  哈尼族梯田山歌
  元陽縣沙拉託鄉、馬街鄉、牛角寨鄉以及紅河縣阿扎河鄉普春是哈尼族多聲部盛行地,多聲部音樂《栽秧山歌》的歷史淵源目前已無從考證。但據調查,它是哈尼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歌,千百年來,哈尼人在勞動中自然產生了《栽秧山歌》。在元陽縣和普春,16歲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婦女都能演唱。世代與梯田打交道的哈尼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節,每當那時候,梯田裏山歌此起彼伏,遙相呼應,震撼山間。

阿扎河鄉普春是哈尼族多聲部發源地,多聲部音樂《栽秧山歌》的歷史淵源目前已無從考證。但據調查,它是哈尼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歌,千百年來,哈尼人在勞動中自然產生了《栽秧山歌》。在普春,16歲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婦女都能演唱。世代與梯田打交道的哈尼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節,每當那時候,梯田裏山歌此起彼伏,遙相呼應,震撼山間。

《栽秧山歌》是1986年紅河州開展全州民族音樂集成調查活動時,哈尼族藝術家吳志明下鄉調研時偶然發現的,他堅信這是一種多聲部音樂。1988年,雲南藝術學院器樂系教授張興榮夫婦來到紅河縣,這獨特的音樂引起了他的重視。而後,他確認雲南哈尼族有八聲部音樂存在,這引起了國內外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歷史悠久,它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以普春村為中心的數個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了歌頌勞動、讚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曲目以《吾處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演唱場合多樣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間。伴奏樂器均由民間歌手自己製作,三絃、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唱詞結構以開腔用詞、主題唱詞、幫腔用詞三部分構成一個小的基本段落,其音樂形態在歌節結構、調式音列、調式色彩、調式組合和多聲部組成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樂智慧和才能,展現出哈尼族獨特的演唱天賦。在田野考察過程中,有關專家已採錄到8個聲部的原生形態哈尼族多聲部民歌,這極為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已引起國內外音樂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與社會生產,尤其是與梯田稻作農耕勞動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審美觀念的重要資料。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傳承完全依賴民間歌手,儘管它已引起音樂界、人類學界專家的廣泛關注,但長期沒有得到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具有多聲部音樂綜合素質的傳承人日益減少,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形式正處於失傳的邊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