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藝術特色

來源:人人運程網 6.04K

民歌是一個民族在日常生活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它貼近我們的生活,體現了我們的生活事情以及民族文化。傈僳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主要起源於四川和雲南一帶,有着屬於自己的語言。傈僳族人民非常喜歡唱歌對調,這可以在他們的民族歌曲中體現出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民族歌曲很好奇?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有“峽谷天籟”的美譽。

什麼是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藝術特色

歷史淵源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裏、德昌等縣。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説。民歌樸素感人,曲調豐富,傳統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動物動物的,也有表現生產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傳統。瀘水、碧江、雲龍一帶一年一度的湯泉賽歌會,是歌手們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歌聲數日不絕。傈僳青年喜唱的情歌,有傳統的,也有即興創作,隨編隨唱的;有長篇情歌,也有短小的。

藝術特色
  題材豐富
  傈僳族的民歌各式各樣,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老幼都能唱。一般人出門、上山、走路,觸景生情,信口而唱。這種無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間、地頭或是山上、路上隨時可以聽見,但曲調大都一樣,只有快慢之分。這種快慢有的在詞與詞之間表現,有的在句與句之間表現,用快慢不同來表現內心的歡樂、喜悦或是苦悶與憂愁。

藝術表演
  2009年6月16日晚,精品民族音樂會《我的祖國,我的家》在雲南玉溪市聶耳演藝中心舉行。作為首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的活動之一,本場演出呈現了不同民族的經典民族音樂,其中來自古老的傈僳族的“擺時”民歌,讓觀眾領略到“天籟”的魅力。

“擺時”是傈僳族山歌,在平時及節日集會、慶祝豐收、男婚女嫁等喜慶的場合歌唱,歌詞內容廣泛,曲調熱情奔放。“擺時”多為集體性的男女對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娛性獨唱。歌唱內容分為傳統敍事長詩,以及多以愛情、時事為主要內容的即興編唱。

16日晚晚亮相的“擺時”合唱團的60名演員來自雲南瀘水縣9個鄉鎮農村,他們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從未接受過音樂訓練,都是通過口口相傳,將傈僳族的“擺時、優葉、木刮”文化傳承下來。

合唱團當晚演唱了3首歌曲。在《擺時之鄉歡迎您》《歌唱幸福好光景》兩首歌曲的演唱中,用對歌、對唱、一領眾合等方式,唱出了奔放熱烈、富有激情的民歌。合唱團還對這種音樂形式進行了大膽創新,用“擺時”唱法演唱了外國歌曲《友誼地久天長》,儘管觀眾無法聽懂歌詞,但深情的演唱和“擺時”民歌的特點,讓觀眾領略到傳統音樂的魅力。

傳承意義
  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有“峽谷天籟”的美譽。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怒江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長管雲東介紹,近兩年來,怒江州重點開展了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護工作。2008年省、州兩級共投入40餘萬元進行傈僳民歌的整理保護工作,出版了650頁的《傈僳族民歌集》,傈僳族民歌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瞭解,自2007年組織開展“傈僳族民歌”的專項保護工作以來,怒江州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在州、縣文化館設置專門崗位,安排專人從事傈僳族民歌的蒐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員先後採訪了全州傈僳族老藝人60餘人次,收集各類傈僳族民歌170餘首,收集錄音近1200分鐘、錄像資料1000多分鐘,拍攝了圖片1600多張。在調查的基礎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視歌曲130單曲。

小結:説到民族音樂,小編就想起騰格爾以及阿寶、韓紅民歌歌手。當我們聽久了快餐式的流行音樂後,欣賞一下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也是一番享受。(Ps:小編一直很喜歡鳳凰傳奇的歌曲,就是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他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