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舞蹈,關於土族舞蹈的資料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4W

舞蹈的種類有很多,我們比較常見的是漢族舞蹈。少數民族也有很多特色舞蹈,他們的舞蹈一般是在民族生產活動中形成的,跳舞的時候經常使用各種道具。土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族舞蹈比較出名的有安昭舞和婚禮舞。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土族的舞蹈吧。

土族舞蹈,關於土族舞蹈的資料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文學全為口頭傳統,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敍事詩《拉仁布與且門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級喇嘛、僧侶也着書立説。由土族活佛所着的《宗教流派鏡史》一書,曾被譯成英、德文流傳國內外。代表着土、藏兩族文化交流頻繁。歌曲種類繁多,有“安昭”、“花兒”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調都有襯句,而且尾音拖長而下滑,深沉,回味無窮。家曲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曲、圓舞曲等。土族居民舉行婚禮時,常伴以歌舞等娛樂活動。婚禮舞一般以兩個穿着白褐子長衫的領親人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動作,各地不盡相同。

土族舞蹈主要是安昭舞和婚禮舞。安昭舞是一種歌舞相結合的形式,舞時人們排成一圓圈,一般由一人帶領(通常為老年男子),一唱眾和,歌聲悠揚,舞步輕盈。每到逢年過節,或喜慶婚禮時,土族男女喜歡聚集到庭院裏或打麥場上跳安昭舞。婚禮舞是舉行婚禮時的舞蹈,一般以兩個身着白褐長衫的納什金為主演,其他人伴唱,動作各地不一。

安昭舞:
  安昭舞,土族語稱為“千佼日”,”,是歌舞相結合的形式,無樂器伴奏,是指土族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的一種古老舞蹈。關於其名稱,起初似由文人墨客們以歌詞襯句中的“安昭”一詞而命名的。婚慶年節時,安昭舞在庭院或打麥場上舉行。

安昭舞,意為彎曲轉圈,以舞蹈基本動作而得名。大凡逢年過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土族羣眾(多為青壯年)便身着民族服裝,聚集於場院或家中轉槽周圍,結隊圍成圓圈,由1—2名長者或“把式”(土族稱“杜日金”)領唱領舞,眾人在後隨舞,並以襯詞伴唱和聲。安昭舞的基本動作是:先向下彎腰,雙臂隨步態左右擺動,即第一步向右擺動,第二步向左擺動,第三步左腳高跳,身體隨之向右翻轉一週,雙臂上舉。如此循環,周而復始。安昭舞種類較多,主要有《興馬老》、《召引召》、《拉熱拉莫》、《索羅羅》等。屬於家曲中喜慶、歡樂之曲類。曲調與舞步配合緊密,節奏明快,並隨着歌詞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女性舞蹈動作優雅、秀氣、温柔,男性則粗獷、開朗、大方。安昭舞步伐輕盈,節奏明快。尤其是那些身穿花袖長衫的土族阿姑們以幽雅柔和的舞姿翩翩起舞時,恰似仙女伴隨彩虹降臨人間。

婚禮舞:
  婚禮舞是土族的一種有名的名族舞蹈。互助土族地區流傳的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土族婚禮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鬥爭和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土族能歌善舞,是土族人民的特色風俗!

婚禮舞,隨着婚禮程序和場面的變化,要跳三次。第一次是阿姑們在女方家門前迎接納信時,排成兩行,手挽着手,由領頭的兩人手裏擺動着納信送的禮物,邊唱邊向後退,跟隨其後的阿姑們亦然,細步漫退,變腰,雙臂前後左右擺動;第二次是新娘從改髮式到啟程,納信在新娘的房門、堂屋門和大門前邊唱邊跳。跳時,雙手左右搧動褐衫衣襟,原地踏步或左右搖擺,徐徐移步;第三次是在男方家門前,由送親人的跳安昭舞,但不轉圈,隻手舞足蹈,邊唱邊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