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代表性的傣族民族樂器:葫蘆絲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2W

傣族葫蘆絲,是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樂器,也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傣族的族人個個多才多藝、能歌善舞,每逢節日來臨,總有少不了得節目演出。朋友們,你們對傣族葫蘆絲的瞭解有多少呢?下面,隨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最具代表性的傣族民族樂器:葫蘆絲


  一、基本內容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等民族中。這種樂器用半截小葫蘆作為音箱,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在葫蘆的竹管下端,嵌有銅質築片,中間較長的一根竹管開七孔。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其音樂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音,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的聲音。近年來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一些葫蘆絲樂器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葫蘆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簫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着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葫蘆簫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釐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着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吹奏葫蘆簫時,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簫身豎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無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餘3孔,氣流同時輸入3個管口而發音。音量較小,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又叫“葫蘆絲”。

二、葫蘆絲介紹
  葫蘆絲、巴烏是一種主要流傳於我國雲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數民族的簧片,這種樂器的音色非常的優美動聽,由於條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製作的,這不僅影響到這種樂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壽命,侷限了它的使用範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賞到,這麼多年來通過很多製作人努力,這種樂器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進,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終於有機會來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獨特的藝術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優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廣大音樂愛好者並被迅速普及。

小編小評:傣族葫蘆絲,主要流傳在雲南的傣族,是傣族樂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