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知識小貼士,鄂倫春族現在打獵嗎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W

也許你並不知道,在我國的北方,有一支名為鄂倫春族的少數民族,他們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也是一支以打獵為主要生活手段的少數民族,不得不説,這種生活方式在現代非常少見,那麼現在,鄂倫春族還是依靠打獵衞生麼?

民族知識小貼士,鄂倫春族現在打獵嗎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使用鄂倫春語,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狩獵
  狩獵是鄂倫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們都遊獵在茫茫的林海中。獵馬和獵狗是鄂倫春族獵民不可缺少的幫手,被稱為“獵人的夥伴”。鄂倫春人的獵馬和獵狗都很通人性,出於這個特殊的原因,鄂倫春人一般不殺馬和狗,也不吃馬肉和狗肉。

17世紀中葉,鄂倫春族的社會發展還停留在被稱為“烏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烏力楞”的家族長稱為“塔坦達”,其內部生產資料是公有的,過着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17世紀中葉以後,清廷對鄂倫春族的管轄制度更趨嚴密,鄂倫春與滿、漢等族的經濟交流也得到了發展,鐵質工具、槍支的輸入,以及狩獵產品同農牧手工產品交換的發展,逐步在鄂倫春族社會內部引起了一系列的變革。除獵場、森林、河流仍屬於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由公有演變為私有,勞動組織和分配製度也起了相應的變化。由於原來孕育在“烏力楞”內部的個體家庭的崛起,終於導致了“烏力楞”由血緣組織演變成為地緣組織,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

儘管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衝擊,生產方針也幾經修改和調整,但鄂倫春族經濟還是得到了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鄂倫春族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改革開放以後,黑龍江省的6個鄂倫春族村的經濟發展較快。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90多元,2004年達到2000多元。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實行全面禁獵,併發給禁獵生活補助。1951年,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獵民的人均收入只有68元,禁獵前的1995年為1680元,禁獵後的2005年達到2894元。鄂倫春自治旗劃給獵民4。2萬畝草場,扶持獵民發展畜牧業。鄂倫春族獵民全部納入低保。在7個獵民村中,已有兩個實現社區化管理。

鄂倫春族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以狩獵業為主轉為以農牧業為主。2000年,全國鄂倫春族行業人口為3211人,其中,從事農、牧、林、漁業的為1284人,佔整個行業人口的40%。

總結:總的來説,鄂倫春已經不像古時候那麼依賴於狩獵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已經開始了綜合性的發展,不過狩獵活動依然還是存在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