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待客的禮儀有哪些,這些知識你都瞭解嗎?

來源:人人運程網 3.22W

苗族是56個民族的其中之一,這個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喜好,開朗大方、熱情好客。那麼關於苗族的禮儀知識你瞭解多少呢?哪些又是你不太瞭解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苗族人待客的禮儀有哪些,這些知識你都瞭解嗎?

苗族禮儀
  苗族勤勞樸實、開朗大方、熱情好客,不論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後常以一句“鳥榮”(一切可好)互相問候。當苗族看到一個外族人會講苗語時,認為這是對苗族人民的尊重,將把客人奉為上賓接待。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隨意進入。屋內不能吹口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走路不從別人面前走過而要從背後繞行。苗族十分忌諱戴孝的人進入自己家。家裏來了貴客,苗族必殺雞以酒招待。男性客人一定要接受苗家的敬酒,若實在不會喝酒,應該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説明,否則被視為無禮,將失去苗族同胞的信任。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按苗族傳統的禮節,雞頭是要敬給老人的。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雞頭病例給客人,這時懂禮貌的客人就應該雙手接過雞頭,然後再轉獻給在座的老人或長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如果碰上苗族人家吃飯,主人必定邀客人入席。如果客人吃了或另有安排,要加實相告,不能以一句“不吃”加以拒絕,否則被認為不尊重主人。切不能一聲不吭地離開,這樣苗族會認為你沒有禮貌。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説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當主人把客人送到門口或寨外,叮囑客人下次再來時,客人應説“要來的”,而不能説“不來了”,否則也被認為不懂禮貌。

參加苗族的婚禮、葬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葬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羣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者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闖入了產婦人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乾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乾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裏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揹着孩子,抱着大公雞,拿着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説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説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苗族禮儀及禁忌
  一、忌坐門檻
  傳説誰坐了門檻,誰的屁股就會生庖。實則因大門乃出入之通道,坐在門檻上嚴重影響人們的出入行動,屬不懂禮貌的行為,故忌之。

二、忌坐“杭果”
  苗族火坑右邊(背向為北,面向為南,餘類推)的中柱腳處,設有祖先神位,苗語稱為“杭果”。一般青年和婦人嚴禁坐在這一方向烤火,孩童更不能在這裏打打鬧鬧,以免驚動神靈。是苗族最講究的禮儀之一。

三、忌踩踏三腳架
  苗家的火坑裏放有鑄鐵三腳架一個,苗語稱之為“果剛”,專用於架鍋子鼎罐煮飯、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腳踩踏其上。因為傳説三腳架是三個護火的祖先變成的,踩踏了三腳架就是對祖先的不恭。實則因為三腳架是鑄鐵所制,性剛脆易斷,故忌之。

四、忌震龍巖
  苗族堂屋中央都有一塊石板,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內放有清水一碗,是“龍”的棲身之處。如果有人震動了這塊石板,據説“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家就會遭災。

五、父母健在,晚輩忌包白色頭帕
  白色頭帕是辦喪事時晚輩戴的孝帕,若自己的父母健在,晚輩就戴白色頭帕,有詛咒老人之嫌,故忌之。

六、忌在家裏和夜間打口哨
  苗族認為打口哨可招來涼風,而各種神怪則往往是乘着涼風而行的。因此,在家裏打口哨會引鬼進屋,遭到不幸。在夜裏打口哨,會引鬼纏身,降下災禍,故忌之。

七、給長輩盛飯送筷時忌豎插筷子於飯上
  每當開餐之時,第一碗飯多由晚輩盛好後雙手遞給長輩,表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但忌將筷子豎插在飯上。因為把筷子插在飯上是敬的一種儀式。故忌之。

八、忌直呼長輩的姓名
  凡是晚輩見長輩,初見時必須言信行敬,態度雍容,和悦為先,並尊稱之,切忌直呼其姓名,否則就會遭人唾罵,甚至會遭打耳光。

九、忌與婦女行握手禮
  會見苗族婦女,無論老幼,只以稱謂呼之,一律不能行握手禮,以示尊敬。

十、忌在人前、神前放屁
  人要放屁,無可厚非。但苗族人民最忌諱在人前、神前放屁。若犯忌,除遭人唾罵外,還會招來災禍。

十一、婦女忌從人前走過
  若有客人來家,定當熱情接待。客人坐定後,婦女絕不能從客人面前走來走去,以免有輕佻之嫌。

十二、忌摸頭掐腰
  苗族地區有這樣的規矩:“男人頭,女人腰,準看不準鬧(nāo)。”意為男最忌諱被人摸頭,否則就會事事倒黴,運氣不佳;女人最忌諱被人掐腰,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正經。

苗族禮儀
  苗族是一個“有長少,無尊卑”的民族。接物待人只依“長少”輩份施禮,不以“貧富”貴賤取人。若待人不恭,忽略長少輩份,輕則被人恥笑,重則必受社會輿論指責。
  苗族在家族和親友的社交中,均按班輩和年齡大小尊呼對方,決不直呼其名。有時為了表示尊重對方還提格尊呼,如稱呼“岳父”、“岳母”,有時循兒輩尊呼為“阿打”、“阿大”(即外公、外婆);親家之間有時也循兒輩尊呼為“阿乃”、“阿木”(岳父、岳母);媳婦按苗語稱為“能”(即媳),但都隨晚輩尊呼為“嫂”;女婿按苗語叫“委”,但多數人將其平等尊呼為“比確”(苗族對姐夫或妹夫的一種稱謂)。若遇不相識的老人,則視其年齡、性別而尊稱為“得果(老人家)”或“剖果(老爺爺)”、“卜果(老奶奶)”。苗族稱阿伯為“阿催”,阿叔為“阿約”,阿姨為“阿妮”,阿姑為“阿孃”,阿哥為“阿那”,阿姐為“阿婭”,年幼者為“得苟(弟妹)”。

苗族“尊老愛幼”蔚然成風,世代相守相傳。苗族一家之內由長者掌家,即使長者喪失勞力,只要神志清晰,遇到農事安排,鄉黨應酬和重大花費開銷等大事,均須徵求長者參與意見,爭取長者拍板定奪。就餐時,須先幫老人和小孩裝飯夾菜,若老人和小孩不能按時就餐,一般要延時等待,免得他們吃冷飯冷菜。生活困難之時,必先保證老、少飽暖之需。冬天烤火取暖,老人固定在“夯果”(即先祖牌位處)內側,任何人不得犯忌佔用,因此處緊靠老人的牀頭,免得進出走動影響老人烤火。苗家鋪位按班輩安排,若三代同堂,則:祖輩安排在火堂間,方便老人起居取暖;子輩安排在灶房間,方便夫婦燒煮勞作;孫輩則住吊腳廂房,腿腳靈便,爬上爬下,本是小孩天賦。

苗族自古待客熱情。客人來了,要出門相迎,起身讓座,遞水擦汗,禮待周全。遞煙遞物,要離座躬身,雙手奉送;客人則以禮相還,互示尊重。客人留餐,主人必取其所有,盡心款待。就餐時,主人要為客人斟酒裝飯;酒足飯飽,要待客人先行放下碗筷,主人才能放下碗筷,否則將視為失禮不尊。客人回去,要送出大門,並託詞招待不週,以向客人致歉;客人則連聲道謝,並邀約主人相機回訪作客。若遇紅白喜事,則按一定程序就餐:結婚開餐先招待新娘和伴嫁客,後母舅和婆舅客,再其他故舊親朋。“新居落成”喜宴和“老人過世”喪宴,則先招待母舅和婆舅客,且必坐中堂。就餐時,須在寨中擇一二善於言辭者為客人祝歌敬酒,態度要熱情、適度和得體,並以客人酒興達到最佳效果為限。

互相禮讓,寬大為懷。老少同行,老者在先,少者在後,以便照應。若在路上相遇,不管何人,須為老者、幼者或挑擔者讓道,否則被斥為不懂禮規。同行切忌路窄搶道,要擇路稍寬處超行,並要與前面行人打個招呼説:“我有急事先走,你慢走”,以示禮節;前面行人便會致歉説:“檔你們路了”,便自覺讓道。若因畜禽管理不善,踐踏別人莊稼,或因小孩不曉事理,一念之差做了愧對他人之事,一般事主都會主動上門賠禮道歉,提出賠償;而受損方多會表示諒解,只要不造成重大損失,都會惋言謝絕賠償。苗族民間諸多民事糾紛,都是在互讓互諒中化解息訟。

在苗族禮儀中,還有一些禁忌禮俗:一是忌坐“杭果”。“杭果”位於火堂靠山牆的中柱一側,這裏擺放有一塊土磚壓着兩個倒扣的碗,這便是苗家供奉先祖的牌位。在“杭果”前,是禁忌婦女和小孩坐的,主要是怕婦女例假腥血,兒童哭啼打鬧,以致冒犯家神,這自然是一種不可小視的過錯。二是禁忌在家中吹口哨。苗族信鬼,認為吹口哨可招涼風,鬼怪則乘風而行,將會招引鬼魅進屋,帶來不吉不祥。三是除了忌在路窄搶道外,一般不能隨便在人前走動。此忌對於長輩更須講究,若其身後沒有可行之處,則須打個招呼,説聲“對不住,從你們面前行走了”,以免別人認為自己缺失禮節。四是苗族家庭,最長的一輩坐在面窗的牀頭位置,家中低一輩份是不能坐的,客人更是如此,否則便會被人恥笑為“不通皮(即缺失家教)”。苗族傳統的“尊老愛幼”良好風氣,在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事業中,是完全可以找到發揮最佳功能的契合點,這是苗族十分寶貴的道德遺產,值得發揚與光大。

小結:苗族他們在禮儀方面也是有很多相關的禮節,不論是在吃飯的時候又或者是在座位上,都是非常的尊重長輩的。在苗族很多的禮儀習慣或者是很多的相關民俗都是有傳承下來,這些文化都沒有失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