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錫伯族西遷歷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89W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中國近代史上有三大長征奇蹟:(按時間順序來説)錫伯族西遷、蒙古族東歸、紅軍長征。東歸和長征大家可能都已經耳熟能詳,那你瞭解錫伯族嗎?讓我來告訴你關於西遷的故事。這是一個悲壯的故事,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詳解:錫伯族西遷歷史

“有清一帶,邊患之大,莫過於新疆”,在清代,外蒙、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都在清政府管轄範圍內。早清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地廣人稀,新疆的軍務十分空虛,在平定了準噶爾叛亂以後,清政府意識到西北邊防的重要性,由於清政府當時在新疆的兵力無法駕馭當時的局勢,而沙俄不斷地覬覦我國西北的土地,他們希望以步步為營的方式佔領中國的土地,所以在內憂外患交加的時候,為了儘快加強新疆的兵力,應第一任伊犁將軍明瑞的奏請,乾隆皇帝決定於公元1764年從瀋陽、開原以及周邊的15個(也有説17個)城市抽調錫伯族官兵,命他們攜帶家眷前往新疆駐紮。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曾親口許下“六十年回故鄉”的諾言。當時共抽調了驍勇善戰、年富力強的錫伯族官兵1020人(也有1018人之説),攜帶在冊家眷共3275人。出發前,人們在錫伯家廟(瀋陽太平寺)舉行了大型祭祖活動,祭祖之後踏上征程,來到新疆。祭祖的那天是農曆四月十八,因此,這一天也被定為“西遷節”,就是為了紀念西遷這一壯舉。到今年已經245年了,也就是説4個60年都過去了。

我們的軍隊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還要攜帶大量的家眷和糧草,所以大多是靠騎馬、坐牛車前進。隊伍從瀋陽出發,出彰武台邊門,沿外蒙這條路前往新疆,因為這條路地勢比較平坦、沿途有水有草,能夠供牲畜食用。當人們風餐露宿,一路到達外蒙烏里雅蘇台,時正好是農曆的八月份,蒙古高原上氣温十分低,早已入冬了,軍隊在這裏遇上了暴風雪,很多人都凍傷了,另外,長途跋涉的軍隊,人困馬乏,牲畜羣經過長途勞累後本來就沒有趕上青草季節,又流行一種瘟疫,大部分牲畜死亡,據統計,從瀋陽出發時,人們至少帶了三千多頭牛,可到了烏里雅蘇台卻死的只剩下四百四十頭,其他的也是瘦弱不堪,不得其力。由於降雪,沿途沒有能夠供牲畜使用的青草。軍隊無法繼續前行。

在這種情況之下,蒙古將軍成袞扎布熱情款待錫伯族軍隊,並挽留軍隊住下來,度過寒冬。軍隊在烏里雅蘇台休整了七個月,第二年,草返青後從蒙古部落借了500匹馬、500峯駱駝,繼續前進。當人們一路到達科布多時,適逢春天終年積雪的阿爾泰山積雪融化,洪水氾濫,軍隊被困長達兩個月,被困期間,由於軍隊口糧不足一個月,於是奏請伊犁將軍,由伊犁將軍派兵前來接應,當軍隊會合的時候,錫伯軍隊早已斷了口糧,大部分時間是靠挖野菜、吃樹皮充飢。

由於長途勞累、飢寒交迫,軍隊中大部分婦女早產,由於缺乏布匹,新生的嬰兒全部是靠路邊的乾草裹着來到新疆伊犁的。到達伊犁後,錫伯族軍隊要接受伊犁將軍的檢閲,令伊犁將軍感到驚奇的是:乾隆皇帝原本給了三年的期限,而錫伯族軍隊只用了一年零四個月就到達了新疆伊犁,如果除去途中在烏里雅蘇台度過寒冬住的7個月,還有在科布多遇到洪水被困的兩個月共九個月的話,全程將近兩萬裏,錫伯軍隊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走完了全程。

雖然沿途有飢餓、寒冷、乾渴、洪水這樣一些自然原因威脅着軍隊,軍隊中還有很多婦女、小孩需要我們去照顧,然而,到達伊犁後,軍隊人口不但沒有落下一個婦女、小孩,人口反而增加到5050人!這就是讓人驚奇而又感動的一點:一年之中出生了350個嬰兒,這些嬰兒也被世界上一些友好人士稱為“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兵”,因為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稚嫩的肩膀上就擔負起了保衞祖國的歷史重任,他們是靠乾草裹着來到新疆伊犁的!另外,還有450人捨不得和親人分別,偷偷得從瀋陽跟隨軍隊到達伊犁,自願加入我們保衞邊疆的隊伍。

兩百多年過去了,錫伯族在雖然沒有實現60年回故鄉的夢想,但在新疆,他們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出了卓越貢獻;為邊疆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這裏成立了全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