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冬至的傳説有哪些?冬至的傳説盤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W

冬至也是我們二十四節氣的之一,那麼關於冬至的傳説相傳是唐、宋朝開始的。冬至在唐宋朝是祭祀的大日子,那一天會特別的重視。那麼關於冬至的傳説你瞭解多少呢?你聽過哪些傳説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冬至的傳説有哪些?冬至的傳説盤點

冬至傳説:北京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冬至傳説:河南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冬至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説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有的在這一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説。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着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小結:冬至的傳説故事分為不同的幾個版本,以北京的河南的以及江南一帶的為三個版本。因為故事版本的不一樣,所以他們很多吃的或者是活動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多數後面都改為了餃子和湯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