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起源 回族歷史揭祕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5W

回族遍佈在中國的各個角落,且回族人民密度比較集中,只要是一個城市,有回族都是有一大片回族的類型。那麼回族的起源歷史,和回族的發展歷史你具體都知道哪些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回族的起源 回族歷史揭祕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從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國並形成為民族的時期。回回人在13世紀初就與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鐵木真遭襲潰退至班朱尼河飲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國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詞主要被用來指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統治者劃入色目人範圍(色目人:元朝統治者對西域包括歐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總稱),輔助治理國家,社會地位較高,先後有26人任中書省宰相,在行中書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從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條件。他們重修了廣州、泉州、揚州、長安等地早在唐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清真寺,又在各個散佈地區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清真寺,並圍寺而居,形成一個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坊”社區。在元朝這種東方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內,通過回回商人經商、官宦流任、宗教職業者傳教等自由往來方式,將這些“大分散”於各地的寺坊,串連成有密切聯繫的共同區域;回回人在與漢民族的長期生產、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漢語言為交際工具;並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與手工業,善於經商的共同經濟特點。雖遠離西域,但他們入籍“東土”,總體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又低於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終促成了他們在信仰和文化的紐帶聯結下聚合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羣體,伊斯蘭文化成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還在不背離基本信仰的原則下,吸收、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

20世紀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遭遇與共同的鬥爭中,回族人民在對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日益明確;對中華民族的相互依存關係有了新認識;對民族與宗教的關係、民族發展與教育普及的關係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關係進行了反思,從而引發了一場回族新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識分子還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張民族團結的觀點,並倡導回族內部進行宗教改良,發展民族教育,這些思想為後來回族各界投入抗日愛國鬥爭做了思想理論準備。在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中,回族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空前發展。

從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經濟一直處在封建經濟發展階段。回族分佈的廣泛性,決定了回族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回族社會經濟類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商業經濟,還有畜牧業經濟。商業經濟在歷史上是回族社會的最具特色的傳統經濟。元代以後,回族經濟的主要形態是農業經濟,而以農業為主又兼營畜牧業、家庭手工業與商業,在歷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經濟的重要特色。由於回族是以外來人口為主體,以遷徙方式在中國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時期佔有土地多為當時的荒漠曠土,回族農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勞的精神把這種土地開發為沃土,進行農業耕作。各地回族農民還為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利用耕餘、農閒時間兼營畜牧業或屠宰、製革、榨油、運輸等家庭副業,這是回族農業經濟的突出特點。

小結:回族很多都是在東亞地區,在唐朝末期的時候,回族才來到中國。回族的分佈是非常的廣泛,且回族人民都是非常的勤勞,多數都是發展農業禁忌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