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穿青族的來源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4W

穿青族是我國眾多民族的其中之一,是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貴州黔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少數民族。關於穿青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説過,今天小編就收集整理了有關於穿青族的相關信息,感興趣的不妨往下文看。

揭祕穿青族的來源


  一、土著説
  據明朝史志記載,穿青人的族稱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貴州的土着民族,這是以居住的歷史狀況來稱呼的;稱為“里民子”,是因為他們先民與早期“里人”(亦泛稱“僚”)有關,這些就是其歷史源流來稱呼的。
  而穿青人這個名稱在官方記載最早見於乾隆《威寧州志》,繼後是光緒《平選州續志)和民國《大定縣誌》、《鎮寧縣誌》、《平壩縣誌》。
  《平遠州續志》和《大定縣誌》是在記述同治初年農民起義時提到的,是因其“衣尚青”,所以“又曰穿青”。
  在《鎮寧縣誌》則把“穿青”作為該縣的獨立民族載入史冊;在民間記載方面,清康熙三年吳三桂平水西之後流傳於民間的木刻唱本《水西傳》記有了“穿青”這個民族,並與水西境內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龍家人、蔡家人、羿人、白族、仲家(布依族的一支)等八個民族並列,統稱“九種夷蠻”。
  由歷史文獻可知“穿青”這個名稱,至遲在清初就有了。

  二、分支説
  民族專家宋蜀華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穿青人是漢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省隨軍遷移到貴州的。戰爭結束後,大軍就地墾戍,這部分隨軍漢人(包括軍人和他們的家屬)留居當地,和當地土着通婚融合,天長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當事者説:身份特殊偶爾引不便,堅持自己是單獨民族。
  穿青人郭丹表示,穿青人的身份偶爾也會帶來一些不便。“有同鄉姐妹出去打工,拿身份證去登記住宿,掃描出來民族是‘其他’,但是身份證上又寫着‘穿青人’。”郭丹説,有旅館老闆就會懷疑是假證,不讓登記住宿。
  還有個穿青學子這樣説道:“我在安徽讀書四年,一直辦不了穿青人的身份,當地公安局自做主張把我該成漢族,我堅決拒絕接受,所以四年以來都是用的改户籍證明。我一直認為把穿青改成其他民族是對我們最大的侮辱,我不能接受這樣的恥辱。接受了,你將恥辱的過一生,這樣還不如馬上去死。”

  三、穿青族民族沿革
  據史志記載,穿青人的族稱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後期叫“穿青”。
  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貴州的土着民族,這是以居住的歷史狀況和所穿衣服來稱呼的;所以稱為“里民子”,是因為他們先民與早期“里人”(亦泛稱“僚”)有關,這是就其歷史源流來稱呼的;所以稱為“穿青”,是從“衣尚青”而得名,這是以其服色特點來稱呼的。
  這幾種稱呼先是他稱,進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們的自稱。
  這個名稱最早見於乾隆《威寧州志》,繼後是光緒《平選州續志)和民國《大定縣誌》、《鎮寧縣誌》、《平壩縣誌》。《平遠州續志)和《大定縣誌》是在記述同治初年農民起義時提到的,《鎮寧縣誌》則把“穿青”作為該縣的第四種民族載入史冊。
  此外,清康熙三年吳三桂平水西之後流傳於民間的木刻唱本《水西傳》也記有“穿青”,把他與水西境內的彝、苗、仡佬、龍、蔡、羿、白、仲家等八個民族並列,統稱“九種夷蠻”。由此可知“穿青”這個名稱,至此在清初就有了

  四、穿青族民族語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種漢語方言“老輩子話”(這種方言現仍流行於貴州的黔南和黔東南地區)已多不使用。
  但大多數地區還保持着這種方言的痕跡。如“f”變“h”,“ian”變“ie”等,一説話就知道是穿青人。
  由於穿青先民較早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母語消失,他們的語言已分辯不清,這種“老輩子語”是否是獨立民族語言的痕跡,尚未查出確實證據。他們都普遍使用了貴州通行的官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