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採眾長的保安族舞蹈?

來源:人人運程網 1.62W

保安族,又稱“保安回”,是從遙遠的青藏高原遷徙而來,少數散居青海與新疆。刀是保安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徵,磚雕門樓是保安族熱愛生活的象徵。保安族還有着自己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瞧一瞧吧。

博採眾長的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
  保安族舞蹈融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等民族舞蹈的長處,又具有本民族舞蹈的獨特風格,節奏明快,舞步輕盈。跳時,以簡單的樂器伴奏,邊歌邊舞,表現了保安族人民樂觀豪邁、熱情、開朗的性格詼諧的情趣。主要舞蹈有《扇子舞》、《鬥來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收割舞)等,其中扇子舞,是在吸收漢族身歌扇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男子舞蹈。舞者全都手中執扇,手腕的抖動敏捷,大臂的擺動富有韌勁。動作有抖扇、翻扇、繞扇、平扇等,花樣新穎,瀟灑大方。

鬥來舞:“鬥來”,保安語,意為跳起來(邊跳邊唱),僅限於新婚之夜表演。婚宴畢,鬥來舞的組織者高喊一聲“踏郎阿起日”(保安語,意為把柴拿來),東家即應聲把整捆的柴拿來燃着,跳舞的人們便圍繞着火堆跳起來。舞者全為男子,有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
  五比舞:是保安族的宴席舞之一。因保安族與回族雜居和通婚,從而形成了具有回族宴席舞特色的保安族宴席舞。舞蹈和音樂基本上與回族宴席舞相近,動作細膩而舒展,在搖頭、屈伸、尖步的基礎上完成。

保安族資料:
  保安族(the Baoan ethnicity)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

保安族是從遙遠的青藏高原遷徙而來,少數散居青海與新疆,現代社會因工作、婚姻的頻繁遷徙,絕大部分省份均有分佈。刀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徵,磚雕門樓是這個民族熱愛生活的象徵,花是這個民族愛情生活的吟誦和歌唱。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以制刀為主,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能生產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着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緻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