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景頗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8W

景頗族是西南邊陲的一個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獨有文化和風俗習慣。今天,就讓小編帶着大家一起去看一看景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吧!

關於景頗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景頗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小家庭,父親是一家之長,子女從父姓。家庭中保留着幼子繼承財產的習慣。長子、次子結婚後一般都另起爐灶,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幼子則留下與父母同住,贍養父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婿,上門婿不改姓,子女亦從父姓。無子女的可以收養子女,養子同親生子一樣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繼承財產的權利。女兒一般無繼承權,但有些地方亦有子女同等參加財產繼承的現象。婦女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擔着栽秧、割谷、收割等田間勞動外,還要從事織布、做飯等家務。因此,景頗族男子常説“沒有妻子就沒有飯吃,就沒有衣穿”.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圖庫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圖庫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敍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

習俗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户,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着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糰,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食俗
  景頗族閒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乾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採、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閒時進行,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裏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節慶
  “目瑙縱歌”,是雲南省德宏景頗族羣眾性的歌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祝頌吉祥幸福、歡度豐收的傳統節日。“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每逢“目腦縱歌”節,儀式往往從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歡。每次目腦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
  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
  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曆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幹、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飯菜和酒灑到地裏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也是雲南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景頗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璫作響,別有一番韻味。
  許多景頗女子還將藤圈塗上紅色或黑色的漆,圍在腰間,來裝扮自己,她們認為誰的藤圈越多誰就越美,這可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