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風俗習慣 撒拉族有哪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8W

撒拉族是中國傳統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非常傳統的穆斯林,人們都是信仰的不是傳統的教會類型。那麼關於撒拉族的風俗習慣你都瞭解多少,撒拉族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撒拉族的風俗習慣 撒拉族有哪習俗?

撒拉族在過去沒有節育習慣,因此許多家庭都是多子女。由於農村傳統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重視生男孩,但也不歧視生女孩,認為這一切都是信仰的神所決定的。

嬰兒出生後,主人家就向親友和鄰居們報喜,並請阿訇舉行宗教儀式給嬰兒取名。與過去相比,現在撒拉人的名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據史料記載,早期撒拉人名字是在本名之前加父名而成的,如阿幹汗·尕勒莽、尕勒莽·奧買爾、奧買爾·順寶、順寶·薩都喇等。後來,嬰兒出生時,根據父親或爺爺的年齡來取名,如父親25歲得子,就取名二十五,若是28歲得子,就取名二十八,30歲得子,就取名三十(十音發喜音),或者根據爺爺的年齡取名,以這種方式取名的在目前老人中還不少,如稱自十的(四十),稱四十六的,四十九的等等。也有的以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取名的,如嬰兒生下來時重三斤,就稱三斤,重五斤,就稱五斤。有的以嬰兒出生的日期來命名,如星期五出生的男孩稱主麻,女孩稱居瑪姑等,若嬰兒出生之日為節日,就依節日之名而取名,如有稱格地勒的、保熱特的、古爾班的,若出生在齋月中,就稱熱吉布、沙巴尼、熱木贊等。在過去還有幾個弟兄稱大個、二個、三個的,其中含義可能是一種排行。有些父親叫什麼,其兒子也就叫什麼。女孩當中有好多是以花命名的,如有叫菊花姑、櫻桃等的。由於阿訇的規勸,目前絕大部分人都依自己的信仰教經名而取名,如男孩多取穆罕默德、奧買爾、阿里、大吾德、艾草等,女孩多取阿依霞、索菲婭、才力麥、法土麥等。在取名傾向上,男孩多有取勇武之義的,而女孩多有取美麗之義的,如男孩中有稱獅子、老虎、豹子等綽號的,而女孩中有稱櫻桃、圓圓、菊花等的。由於民族文化間交流,撒拉族也有取藏族名字的,如尕讓、才讓等。若有重名現象,就以父子連名或以其年齡、身體特徵而取綽號來稱呼。對年老的男性還往往在其名字後綴以“保”來表示敬稱,對年老女性則在其名字之後綴以“孜”等表示尊重,對年幼女孩則其名字之後綴以“姑”表示親暱。

撒拉族對孕婦的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在生孩子之前就不讓她從事較繁重的體力勞動,注意飲食結構與營養。生孩子時,一般請村裏的接生婆來接生。得知生孩子的消息後,婦女們紛紛端來香噴噴的油攪團、紅糖等來看望,男子則帶幾包茶磚等。尤其是孃家人經常帶着東西來看望。至滿月後,孃家人要進行隆重的“看月”活動,他們要牽來一隻肥美的活羊,並帶着送給女兒、嬰孩及他們全家的衣服去慶祝新生命的誕生。主人家備好豐盛的食物,熱情招待客人,並給前來賀喜的每個人送點錢表示感謝。待嬰兒出世四十日左右,就要舉行“出門”儀式。主人家裏炸好香噴噴的“古古瑪瑪”(一種油炸小食品)或準備好糖果等,選一個吉祥的日子如星期五等,讓孩子與其母親出大門,把準備的小食品施散給過往行人,鄰近孩子們非常高興,得到食品後又跑去告訴自己的好友們。在整個看月儀式上,對男孩的慶祝顯得比較隆重。在開春時節,撒拉族一般給孩子種牛痘苗,預防天花、麻疹等。所種牛痘即將成熟時,還煮一鍋“牙日麻”(煮熟的小麥、蠶豆等),施散給眾人。男孩長大後,要進行“割禮”儀式,即請當地外科大夫割除其生殖器包皮,這是自己的信仰教的一種聖行。而女孩稍大後,要頭戴紗巾或綠蓋頭遮蓋頭髮。孩子的學前教育過去都是在家中、清真寺、田野裏進行的,一方面傳授有關宗教教義教規,另一方面傳授生產技藝及管理家政的知識。及至近現代學校教育產生後,許多小孩開始進入學校接受正規的教育。目前,絕大部分撒拉族孩子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在課餘和寒暑假他們又在家中或在清真寺接受自己的信仰文化教育。

撒拉族喪葬習俗及禁忌
  在撒拉族當有人病重時,其親朋好友都要帶着茶、糖等禮物來探望。如果平時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如背談、造謠中傷、冤枉、欠帳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對方的口喚(即原諒對方)。

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羣眾信仰自己的信仰教,其葬禮一般按自己的信仰教規定進行,習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槨。

人去世,被稱做“口喚”或“無常”(經堂漢語),而忌諱直接説“死了”。人去世後,要順其手足,合口,瞑目,理髮須,然後把遺體放在屍牀上,而且面朝“克爾白”(沙特麥加天房)而仰卧,家人圍屍哭泣。此時,該家“孔木散”年老者要派人告知亡人遠方親戚,以及鄰近村落的“者麻提(阿拉伯語,原意為集體,此處指在同一個清真寺做禮拜的人。)”,並通知葬禮進行的時間、地點,請他們來參加葬禮。親友一般帶着兩包茯茶或一定的錢,到喪家弔唁。至喪家後,親友都要痛哭緬懷亡人生前的各種美德,抒發對亡人的眷戀之情。

人一去世,清真寺馬上通知村裏年輕人到墳園去挖墳坑。過去,每個“孔木散”都有自己的公墓。現在,部分村裏的“孔木散”仍然有自己單獨的公墓,而部分村全村只有一個公墓。墳坑大小因人而異,成年人的墳坑深約2米,小孩的則淺一些,長度比亡人身長略長,寬約0.8米。墳坑方向為南北方向,在底部西邊要挖一偏洞,為放置亡人遺體的地方。撒拉人認為,挖墳坑是一種善行,墳坑挖得多,自己死後不會被問罪。

在挖墳坑的同時,同“阿格乃”或“孔木散”中有威望的人開始替喪家籌辦喪事。若是父母親去世,嫁出去的女兒要在三日內送來300斤左右的糧食和一隻羊。若嫁出去的女兒較多,還輪流在亡人去世的頭七、二七、三七之日煮麥仁飯。若無女兒,則由兒子來煮。埋葬時,施散給葬禮參加者的錢物由兒子承擔,若兒子較多,其費用分攤,若只有一個兒子,則由其全部承擔。現在中等人家的這種費用需四五千元左右。

把亡人從家中抬出去之前,要給亡人洗浴身體,洗浴亡者的一般為宗教品位較高的人。給亡者淨身,撒拉語“蘇土特”(抓水)。洗浴方式為:從頭到腳,從右到左,遮羞體,裹白布(從膝蓋至肚臍眼),洗浴動作要在一布單底下進行。待洗淨擦乾後,要撒以紅花或麝香,再用白布裹住其身,就是“穿克凡”。成人的“克凡”布需三丈左右,男的要做成三件,女的要做成五件。裏頭背心小,要露出手臂,套頭,露出膝蓋;中層由顴底(下巴底)至腳踝,除頭、腳外不露出其餘部分;外層要包裹全身,女的另有蓋頭、腰帶。“克凡”穿畢,將亡人置放於專門的遺體木匣內,上面用一線毯蓋住,由十幾個年輕人抬至清真寺或墳地,舉行殯禮。抬遺體出門時,先出頭後出腳,殯禮不能在正午或日落以後進行,一般在自己的信仰教的晌禮、晡禮時間舉行。人死以後,一般都要速葬,當天去世就要當天埋葬。若直系親屬如子女或出門在外,無法當天趕回來,可適當等候,但一般不超過兩天。

埋葬亡人時,要轉“菲提勒”。“菲提勒”就是用手巾包起來的施散給眾人的一包錢。自己的信仰教規定,男到12歲,女到9歲,便算成人,要履行主命。從這個時間算起,直到去世,期間所未能完成的主命,必須交罰款。如缺一番禮拜,得交三斤六兩小麥。若一男人50歲去世,按38年內所缺主命次數受到罰款,罰款要施散給貧窮之人或阿訇等宗教品行高尚的人。若付不起全部罰款,可將一年的罰款用布包起來,在墳園裏給圍坐一圈的老人或阿訇、滿拉施散。其方法是:亡人家屬將一包錢誠心誠意地送給一個人,該受錢人也誠心接受,然後又誠心回送給亡人家屬,如此從一人手中轉到另一人手中,一直轉給38人。如果轉“菲提勒”時,某受錢之人將錢不再送還給亡人家屬,該家屬也不能索要,因為錢是真心送的。但這僅僅是想象中的事情,在撒拉族地區從未聽説有此類事情發生過。象沒有封齋、有能力而在古爾邦節不宰牲的人等也要交罰款,其方法一樣,只不過罰款數額有所不同而已。也有的人以古蘭經代替錢來轉“菲提勒”,他們認為古蘭經是無價的,能抵任何數額的罰款。轉完“菲提勒”後,要做殯禮,參加殯禮的是全村的男性,富有者還邀請鄰村男性,甚至其他“工”裏的男性。參加殯禮的人要排隊,面對亡人做兩番禮拜,前面由阿訇領拜。

殯禮結束後,開始埋亡人,兩三個品行高的人下墳坑,把用白布裹好的亡人放進偏洞,亡人頭朝北,腳朝南,臉朝西,再用土坯封住偏洞口,待裏邊的人上來後,周圍的年輕人迅速填土,最後堆成一個墳包。之後,阿訇開始念古蘭經。其意在於:填墳時有兩位天仙向亡人詢問有關宗教知識及其平生所幹善惡,所以阿訇唸經祈禱信仰的神能饒恕亡人的罪孽,並有助於亡人順利地回答問題。由於教派不同,有些地區只由一人唸經,而有些地區則由三十人念。而且唸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念經時所有的人都必須靜聽,以示對古蘭經的敬畏,所以填完土以後才唸經;而有些地區邊填邊念。

亡人去世後的一兩天內,在亡人家裏一般不燒火做飯,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間三天內不能以飯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當亡人家屬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時候,其“孔木散”和“阿格乃”輪流將飯食送來,並且他們自動來到亡人家裏,幫助砍樹、劈柴、搗小麥,安置大鍋,宰羊煮肉等,替亡人家屬準備善後工作,減輕亡人家屬的負擔和悲痛。

埋葬亡人後的第三天,亡人家裏煮好麥仁飯,炸好油香,一般在晨禮結束後,把清真寺裏做禮拜的人都請到家裏吃飯,意在用這種方式“搭救”亡人,祈求信仰的神能減輕對亡人的懲罰。由於教派的不同,部分撒拉族人吃完以後要誦經祈禱。這種請客活動一般會持續二十幾天,甚至四十天。待客飯食多為油香、包子、碎飯、碗菜、大米稀飯等。在亡人去世後的第三天,之後的第七天(稱頭七),再後的第七天(稱二七),再後的第七天(稱三七),以及去世後的第四十天、第一百天、週年都要煮麥仁飯,請全村人來吃。做這種麥仁飯,先將小麥用杵臼搗去麩皮,然後把切碎的牛羊肉、雜碎及碗豆等一齊放入大鍋中煮熟,再撒少許麪粉,並調放鹽、花椒,一鍋醇香可口的麥仁飯就煮好了。然後,由十幾個男孩子或上至村裏最高處,或在村中每條巷道邊走邊高聲喊叫眾人快來吃麥仁飯,喊叫時有幾句簡單的詞,且有固定的音調,其內容大致為:村裏的男女老幼們,請帶你們的碗、勺子等用具,趕快來吃麥仁飯。這種唱詞及音調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聽到叫喊,人們便紛紛到亡人家來吃麥仁飯,吃飽以後,還給每人送一塊肉份子,有的還送油香。對遠房親戚和村裏不能來吃的人,都要送去麥仁飯、肉份子和油香。尤其必須把這這些東西送到那些在埋葬亡人的當天送來錢物的親戚家中。

眾人接到這些東西后,便又帶着錢物來“寬心”,男子一般帶茯茶和錢,數目多少,隨來人同亡人之家關係親近而不同,婦女一般帶麪粉、青油。他們來到喪家安慰亡人家屬,勸他們節哀,保重身體,生死皆由信仰的神定奪,過分地悲哀會惹惱信仰的神等。亡人家裏要準備油香、糖包子、菜包子、碗菜、米飯等,供客人吃。

人去世以後,其生前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湯瓶、拜氈等都要施散給人。過世者若為男性,一般送給舅舅;若為女性,一般將大部分遺物送給孃家。少部分送給舅舅。也有的人將這些遺物送給阿訇或宗教品行好的窮人,希望他們用亡人東西多幹好事,如做禮拜、封齋等,也希望亡人能從中受益。

埋掉亡人後,男性家屬一般每天清晨要去墳園唸經。進墳園後,要道“賽倆木”,然後蹲在亡人墳前,念古蘭經中的“亞辛”、“特包熱”等有關章節,作“嘟哇”,祈求亡人生前罪行能夠被信仰的神饒恕。這種誦經剛開始每天去五次,然後逐漸減少次數,但總的時間會持續三四個月,甚至半年左右。以後,改為每個星期五清晨去誦經。關於墳墓,撒拉人多不做人工裝飾,個別因其教派不同而有所裝飾,尤其是對其教主的墳墓更是修建拱北,裝飾華麗。如果墳坑上方自然長出青草樹木,則認為是一種吉祥,他們認為這些生物感贊信仰的神的部分善行是歸屬於亡人的,所以撒拉人禁止砍伐墳園裏的樹木。而且墳園是亡人安息的地方,所以務必要保持乾淨整潔,墳園裏不許説笑,更不許大小便,若無大小淨,不能隨便進入墳園。

若去世時間是星期五、開齋節、古爾邦節,認為亡人是非常有福氣的,因為這些日子都是吉祥的日子。若嬰兒剛出生就去世,人們認為他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其母親去世後該嬰兒可替母親減免一些罪行。如果母親和嬰兒同時去世,一般把嬰兒放在母親的懷裏合葬。過去也曾有過兩個成人合葬於一個墳坑內的現象,即在墳坑內東西兩邊各挖一個偏洞埋葬。

小結:撒拉族有很多民族禁忌和講究,比如不吃豬肉、狗肉,撒拉族實行葬禮一般都是以土葬為主。撒拉族非常重視開齋節、古爾邦節這些宗教的節日,這些都是撒拉族的民族風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