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鄂倫春族的資料,鄂倫春族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9.58K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鄂倫春族這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感受一下他們的文字氣息吧。


名稱
  元朝時,鄂倫春人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佈極為廣闊,在遼陽行省的管轄之中。明朝時黑龍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遊獵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倫春人。清初文獻曾把鄂倫春人稱為“樹中人”。
  鄂倫春這一族稱,在1640年4月28日(崇德五年三月醜)是以“俄爾吞”出現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後,文獻中多次出現“俄羅春”、“鄂羅春”、“鄂倫春”等不同寫法。從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倫春”才作為統一的族稱固定下來。“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即“使用馴鹿的人們”。另外,“鄂倫”的發音與馴鹿的發音(oron)相同,(cho)是表示人的附加成分,兩者合起來為(oroncho),即“鄂倫春”,漢語就是“打鹿人”之意。

關於鄂倫春族的資料,鄂倫春族簡介

根據居住區域的不同,鄂倫春人內部還有不同的名稱。如居住於呼瑪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庫瑪爾千;居住在遜克縣、嘉蔭縣河邊的鄂倫春人自稱畢拉千;居住在甘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甘千;居住在託河流域的鄂倫春人自稱託千等。比如,庫瑪爾千的“庫瑪爾”表示地點,“千”表示人的附加成分,表示某地人之意。

起源
  關於其族源,主要有兩種説法,一是室韋説,二是肅慎説。學界多傾向於前者。十七世紀中葉以前,鄂倫春人分佈於貝加爾湖以東、黑龍江以北,以精奇里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歷史上這裏主要是缽室韋人和深末怛室韋人的活動區域,因此,隋朝時的缽室韋、深末怛室韋應是鄂倫春族先民的主要來源,北室韋亦有可能參與了族體形成過程。唐朝時室韋發展為20餘部,唐設室韋都督府加以管轄。據文獻記載,其中的婆萵和落俎部分佈於今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遼朝的室韋部在今嫩江上游以北及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中、上游地區。遼設室韋國王府,聖宗時又設室韋節度使,隸西北路招討司,對這一帶的室韋人等進行管轄。金朝的火魯火疃謀克管轄外興安嶺以南地區。

清朝時期
  1640年,清政府將“索倫部”分編為八牛錄(佐領),鄂倫春人為索倫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在寧古塔將軍之下設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佈在黑龍江上、中游的鄂倫春、鄂温克、達斡爾等族。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從原來統轄吉林、黑龍江的寧古塔將軍析出黑龍江將軍。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八城,分設副都統、總管等官員管轄。對於鄂倫春族的管理,將其分為“摩凌阿鄂倫春”(騎馬的鄂倫春人)和“雅發罕鄂倫春”(步行的鄂倫春人)兩部分。被編入布特哈(打牲)八旗“充官兵者”,稱作“摩凌阿鄂倫春”,沒有編入布特哈八旗,“戈獵山藪僅供納貂役者”,稱作“雅發罕鄂倫春”。後者分設五路八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一人,每年派名為“諳達”的人到當地去徵收貂皮。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犯中國黑龍江流域。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侵佔了黑龍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薩城,燒殺搶掠當地居民。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軍第二次收復雅克薩城的戰役中,有565名鄂倫春族士兵參戰,對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732年(雍正十年),清政府抽調鄂倫春族兵259名,連同達斡爾等族兵共3000人編為八旗,在呼倫貝爾的濟拉嘛泰河口設城駐防,巡邏邊境,保衞邊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入侵,將我江東64屯各族人民趕至江邊射殺。庫瑪爾路協領壽廉帶領鄂倫春族馬隊官兵500人痛擊了入侵者。

建國之後
  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鄂倫春旗,鄂倫春族獲得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自主地管理區域內本民族內部事務。1952年5月31日“鄂倫春旗”改為鄂倫春自治旗。
  1957年,黑龍江省成立了呼瑪縣十八站、愛輝縣新生、遜克縣新鄂3個民族鄉,1958年由新鄂鄉劃出新興村成立新興鄂倫春族鄉。1958年,4個民族鄉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民族鄉建制,新成立白銀納民族鄉。

文化
  語言文字
  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這種宗教與該民族特有的原始觀念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宗教形式,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薩滿教信奉的神靈相當多。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倫春先民還崇拜“牛牛庫(熊)”、“老瑪斯(虎)”圖騰,鄂倫春人忌諱直乎熊、虎名、而是稱它“寶日坎(神)”、“諾彥(官)”、“烏塔其(老爺)”。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現在亦如此。

服飾
  鄂倫春族人的服飾也充分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色。鄂倫春婦女加工的狍皮結實、柔軟、輕便,為了適應寒冷氣候和狩獵生活所創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獨具匠心,別具特色。狍皮衣,鄂倫春語叫“蘇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細線縫製,形式多半為右偏襟長袍,身上裝飾“弓剪形”、“鹿角形”、“雲卷形”等圖案,既美觀又結實。鄂倫春族的狍頭帽,戴上去很像一個狍子頭,既生動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別緻。

狩獵
  狩獵是鄂倫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們都遊獵在茫茫的林海中。獵馬和獵狗是鄂倫春族獵民不可缺少的幫手,被稱為“獵人的夥伴”。鄂倫春人的獵馬和獵狗都很通人性,出於這個特殊的原因,鄂倫春人一般不殺馬和狗,也不吃馬肉和狗肉。

文學
  鄂倫春是一個講唱文學十分發達的民族,包括傳説、故事、神話、諺語、謎語、歌謠、笑話、歇後語等。長篇講唱文學“摩蘇崑”是鄂倫春族民間文學的珍品。“摩蘇崑”以説唱結合的形式,講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和苦難的身世,可以講唱數天或數十天。“摩蘇崑”的語言流暢、押韻、精練、樸實,曲調起伏變化不大,非常悦耳動聽,帶有濃郁的民族傳統韻味。

交通
  鄂倫春人傳統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馴鹿、馬、樺皮船、獸皮船、木筏、滑雪板和雪橇等。馴鹿是在南遷以前普遍使用的,南遷以後逐步被馬所代替。鄂倫春人使用過以馬皮、犴皮或鹿皮為底的船。

節日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説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