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簡介,鄂倫春族歷史來源

來源:人人運程網 7.98K

鄂倫春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東北。他們住的地方“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杆屋子”。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少數民族還相當的陌生,甚至沒有聽過還有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在。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鄂倫春族的簡介和鄂倫春族歷史來源。


  鄂倫春族簡介:
  鄂倫春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語言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特別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兒盟鄂倫春自治旗。人口約8200人(2000年)。“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族人普遍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盛行對祖先的崇拜。俄羅斯人叫他們奧羅奇人。

鄂倫春族簡介,鄂倫春族歷史來源

“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他們大部分生活在黑龍江,內蒙古地區。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裏以狩獵為生。鄂倫春人無論男女老少均有極強的射擊天賦,由於鄂倫春人所居住的環境中,是以狩獵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致使射擊成為鄂倫春族可以説是必不可少的、最為基礎的生活技能,揹着獵槍去上學、串門在正常不過,如同藏族男子的佩刀一樣,幾乎是必不可少的。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着遊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殘餘。

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鄂倫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為他們建造新居,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裏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黑河市璦琿區新生鄉坐落在美麗的剌爾濱河畔,這裏是鄂倫春族聚居地。特有的民族習俗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這裏來參觀、考察、探祕、採風的人絡繹不絕。近年來,鄉、區、市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發展鄂倫春民族旅遊,省市旅遊部門也將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確定為民俗風情遊的重點線路。

鄂倫春族歷史:
  公元5世紀前,古鄂倫春人仍處於氏族社會時期,各氏族按照血緣關係和婚姻關係沿水居住。史書記載的“沃沮”、“烏素固”、“靺鞨”、“缽室韋”等都與鄂倫春族有關。三國志:“無大君主,有邑落長帥。”,《魏志》曰:“東沃沮……無大君王,世世有邑長。……今諸邑落渠帥稱三老臣,句麗置其中大人為使,又置大家以統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

5世紀初,鄂倫春人進入氏族封建制,其生產生活領地的劃分以家族或氏族為單位。

有觀點認為遼國之前鄂倫春族主要是越喜、鐵利、拂涅、虞婁等部的居民,還包括渤海國的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國滅亡後西遷的“烏素固”人、“移塞沒”人、“西室韋人”,是那些遷移到了呼倫貝爾地區的烏古人,也就是鄂倫春的先民。他們語言與鄂温克人一樣是北通古斯語。他們分庫馬爾與畢拉爾二部落,下有氏族。也有使馬與使鹿之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