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9W

二十四節氣表,不但能反映季節的變化,而且可以指導農事活動。對於中國古代農民來説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即便是在如今,二十四節氣仍然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那麼,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呢?

解讀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東亞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分別根據日、月的運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歲是以迴歸年(太陽年)為基準確定的。陽曆每回歸年約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着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着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小結:
  從二十四節氣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中華古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對大自然四季變化,有一定的瞭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