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端午節的習俗及來歷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9W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從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端午節是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流行的節日。而每個地區的都有不一樣的習俗。那麼,端午有哪些習俗呢?來歷是什麼?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揭祕端午節的習俗及來歷

 一、端午節的來歷
  緣起“四時合序”
  傳統文化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易傳·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要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是“天”“地”日月的節奏,那麼,也應當是“人”的節奏,是連通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節點”。大自然有陰陽,人也要講究陰陽的消長平衡。按“天人相應”的精神,人體也應適應大自然的節律。

中國傳統節日便在這“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氤氲化育而成。

鄰近夏至,白晝在一年中達到最長。這日陽氣最旺,陽極會傷身,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説:“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仲夏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衞生防疫節”:端午節。

在古代物質條件下,端午節人們會灑掃庭院、剷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採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

富有民俗特徵的還有“艾虎”和“蒲劍”。艾,入中藥可以祛寒濕,幹艾搓成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炙條可以治病。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貼在虎形彩紙上,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避邪驅瘴。蒲,即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用菖蒲作劍,或插或貼於門楣。“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污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這些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

中華傳統節日的規律為“因天人相應而立,孕人文精神而豐”。

傳統節日節俗雖可溯源至原始社會部落某些遺風,例如,清明節前寒食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的龍舟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羣)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然而,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環境變遷而不斷髮展變化。後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圖,據自己的時代意識和地域特徵,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説和發展。

因地域有異,各地區“解説”往往與本地先賢掛鈎。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越王勾踐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在節日習俗中得以傳揚。

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甚至被説成是端午節“起源”。縱然不是“起源”,但中國人民選擇屈原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屈原是中華民族一位偉大詩人,以自身高潔人格譜寫了偉大詩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不僅“太息”,而且“掩涕”,愛得深沉!這就是愛國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高潔的人格,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惡濁世風習染,堅守節操,寧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這樣的詩句千年傳頌,融入在節日的習俗中,參與鑄造着中華兒女的民族性格。

二、端午節的習俗和養生
  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總的來説,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製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户户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現代人已經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説,可以採取煙燻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後把門窗緊閉,然後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燻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塗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塗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裏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牀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掛香囊:散風驅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