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石補青天 天穿節的由來和傳説

來源:人人運程網 4.58K

天穿節這一傳統節日,知道的人定是不多吧!天穿節,也僅在少數地方仍有保留。據記載,天穿節是源自東晉的一個傳説女媧補天,為了紀念女媧煉石補青天,在每年的陽曆二月十九日,陰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舉行天穿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煉石補青天 天穿節的由來和傳説

  天穿節的傳説:
  關於天穿節的由來,東晉以降的資料多説是源自女媧補天的傳説。女媧之名,始見戰國成書的《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而女媧補天的神話,出自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共撰《淮南子》。該書《覽冥訓》篇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lǎn)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神話學家袁珂指出:“女媧補天,其目的無非治水。‘積蘆灰’已明言‘止淫水’。其餘之事:‘斷鰲足’、‘殺黑龍’,乃誅除水災時興波逐浪之水怪;而‘煉石補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國神話傳説詞典》“女媧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頁)從是説,則治水在於治“天穿”之水,故煉石補天。

天穿節的日期與女媧補天神話主旨是一致的。葉春聲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陽曆二月十九日,陰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謂之‘天穿’。這是古代科學不發達對氣象的一種解釋。”(葉春聲《廣州歲時節令通考》,載《嶺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節作為人們對“雨水”期間開始有雨自然現象的解釋是成立的。

而女媧補天的神話透露出古人把下雨歸結為天漏的結果,因此,女媧補天即治水的神話勢必會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結合,這就是天穿節的由來。還有資料可以佐證筆者的這一觀點。民國年間修的陝西《安塞縣誌》記載:“二十日,家家吃煎餅,名曰補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內打火,又淋搌布水於火上,謂之‘煉幹’。”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會蒸發,以火克水。雖然與將煎餅放在屋上象徵補天方法不同,但異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天穿節融合了女媧補天傳説和人們對“雨水”節氣的認識。

關於天穿節的記載:
  天穿節為正月二十三日説。清人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一一“天穿節”條記載:“宋葛魯卿勝仲《驀山溪詞·和朱刑掾〈天穿節〉》雲:‘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隨新年樂事。’明楊慎《詞品》引之,雲:‘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習俗。根據楊慎的説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為天穿日的情形,同樣也是由女媧補天的神話形成節俗。明代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節也有記載,正德修陝西《朝邑縣誌》卷一《風俗》説:“二十三日置煎餅屋上補天,是日仍不得食米。”這條資料還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風俗。

明代地方誌雖然有天穿節的記載,但是極少。至清代,地方誌中有關天穿節的記載多起來,可知天穿節主要流行於陝西、山西和河南。絕大多數地區的天穿節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陝西省的乾隆《富平縣誌》、乾隆《臨潼縣誌》、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縣誌》、光緒《高陵縣誌》,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陽城縣誌》、光緒《河津縣誌》,河南省的嘉慶《澠池縣誌》的記載。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陝西光緒《渭南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一日,陝西道光《咸陽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緒《重修靈寶縣誌》記載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節的風俗與前代相同,一些地區也有補地之説。如前引乾隆《富平縣誌》説:“二十日,置麪餅屋宇上下,曰補天地。”嘉慶《澠池縣誌》記載:“二十日,撂煎餅房屋上,並置地上,名曰補天補地。”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增城也有天穿節,而從日期到內容與北方略有不同。嘉慶《增城縣誌》卷一《風俗》記載:“十九、二十兩日名天機癩敗,掛蒜以辟惡,又作餺飥禱神,曰補天穿。”清代地方誌中風俗志有關天穿節的記載説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説天穿節“今其俗廢久矣”是不確切的,此説可能符合江南地區,但在北方和個別南方地區是不適宜的,若從整個歷史過程看,天穿節可能是逐漸衰落的。清代方誌較多記載此節,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書重視歲時節日記載的反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