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做什麼,有哪些風俗習慣?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9W

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號是很多人並不怎麼熟悉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的節日,下元節。關於下元節要做什麼,有哪些風俗習慣你都知道嗎?這個節日是怎麼由來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下元節做什麼,有哪些風俗習慣?

下元節的由來
  “下元節”也叫“下元誕”、“完冬節”、“下元水官節”。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我們常聽説的天官賜福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中的水官也就是大禹,在下元節這天就是水官解厄之辰,水官會為人解厄。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中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下元節風俗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亡人等等,皆要修齋。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和思念,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這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果品食品。

下元節各地習俗
  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並讓小孩子用燒着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説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 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

總的説來下元節其實是一個以除困解厄為主題的節日,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其實下元節發展到今天我們可以運用它這一主題開展慰問困厄者、探問病人的等一些社會性關懷活動。將下元節發展成一個全民祈願日和紀念祖先賢人的日子。根據它與道教的關係,也可以將這一天作為道教文化感受日。具體如何對待下元節這一古老節日還要看民眾和“上面”的決定。下元節的食品餈粑、豆沙包等倒是發展成了飲食文化。

小結:很多人在下元節這一天都是會吃餈粑或者是會是一個比較愜意的一天,但是對於修佛的人來説,這一天是放鬆心靈的時候。當然在很多的地區也有祭祀祖先的活動,但是這個活動並沒有中元節那麼的普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