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寺廟大全之帆礁宮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5W

佛教是我國擁有最多教徒的一個宗教,它也是世界三大教會之一,影響力深厚。寺廟是信徒們傳播佛法、信徒上香祈福的一個宗教場所。帆礁宮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它一所建在礁石的寺廟,始建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寺廟大全吧。

  帆礁宮,顧名思義是建於礁石上的宮廟。據説,在廈鼓海峽中有一塊“大如小山”的礁石,當地漁民常會在礁石上晾船帆、曬龍舟,俗稱帆礁。相傳在唐代建起了帆礁宮,主祀“帆礁公”,庇護來往漁民的行船安全和一方民眾的福祉安康。史載,清代道鹹年間,帆礁與廈門島間的海溝被填平,帆礁宮始於鷺島相連。1994年,帆礁宮因城市建設需要被拆除。

廈門寺廟大全之帆礁宮

位於輪渡第一碼頭旁的帆礁宮,據瞭解,帆礁宮始建於唐朝,綿延千載。199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除,但在各方的支持下,15年後終於古廟重矗。

帆礁宮,可能不為現在更多的人所熟知。事實上,在《廈門志》中,對帆礁宮也沒有具體的記載。

熟知廈門風俗地理的本報資深記者盧志明説,帆礁宮,是兩岸親情、民間共同信仰的一個歷史見證——它的重建,在兩岸的民間信仰上,是一個大事件。

帆礁也叫“篷島”如小山一樣高大
  帆礁宮,顧名思義,是建在帆礁之上的寺廟。盧志明説,帆礁是塊巨大的礁石,幾可與“島”比大小。

有清代廈門詩人張錫麟《篷島泊舟》的首句詩為證:晚潮初落現嵯峨。盧志明説,閩南語中,“篷”與“帆”同音,根據史料考證,帆礁最早也稱作篷礁或篷島。而“嵯峨”之態,正如小山一般,正顯出了這塊礁石的巨大。

帆礁是個避風港曬風帆也曬龍舟
  “對於古代的漁民而言,帆礁是個很好的小碼頭。”盧志明説,帆礁最初與鷺江沿岸並不相連,而在遠處,“落潮以後,沿岸變成灘塗,帆礁還是可以停靠。”如果遇上風浪,這裏也是個不錯的避風之所。

而在這裏停靠的漁船,多會把風帆卸下,鋪在礁石上曬乾。甚至每年端午時節,龍舟賽過,都會把龍舟拉上帆礁來,曬乾船底,以備來年再用——這也間接説明了帆礁之大。

帆礁公庇佑兩岸民眾的共同信仰
  久而久之,帆礁之上建起帆礁宮,也立起帆礁公的塑像來——在古代漁民看來,他庇佑着漁民的行船安全,也庇佑着一方民眾的安康。

盧志明説,儘管作為民間信仰,並未收錄進《廈門志》中,但這絲毫不妨礙帆礁公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信仰。

“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只有廈門能和台灣對渡。”盧志明説,那百年間,無論是漁船還是商船,都只能在廈門靠岸——而作為一個重要的碼頭,帆礁也成為台灣民眾踏上廈門的第一步。

兩岸民眾同進帆礁宮、同拜帆礁公,祈求庇佑,從這個意義上説,帆礁宮是兩岸民間共同信仰的一個重要見證。

帆礁見證廈門填海造地的歷史
  盧志明説,帆礁也見證了廈門填海造地的歷史。

“帆礁和鷺江沿岸之間,其實是一道小海溝,當時經常淤塞。”在清朝道光和咸豐年間,這條海溝被填平——盧志明説,這也是史料上記載的,關於填海造地最早的記錄。

被填起的海溝,被稱作“新填地”,帆礁從此與廈門本島,連在了一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