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觀大全之上海城隍廟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1W

城隍廟是我國道教眾多道觀中一種最常見的道觀,它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一般是地方民眾的英雄充當,是民間城池的守護神。上海城隍廟位於黃浦區方浜中路,始建於永樂年間。大家是不是對這個道觀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道觀大全吧。


簡介
  上海市城隍廟,道教廟宇,位於黃浦區方浜中路。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道觀大全之上海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傳説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現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築屬南方大式建築,紅牆泥瓦,現在廟內主體建築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旅遊景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

隍廟綜述
  影響
  上海城隍廟,追溯歷史已有600多年,從明代開始始建到當代歷經滄桑,上海的城隍廟已成為上海着名的旅遊景點,作為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可謂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隨着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上海小旅遊圈,城隍廟道觀、城隍廟小吃、豫園環在周圍。呈現出上海城隍廟文化底藴。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發展
  由於上海城隍廟內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區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上海城隍廟道觀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上海地區百姓的熱心支持。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在六年的時間裏,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復工程。2005年,在市、區政府的關心下,在上海市豫園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

結構
  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

城隍文化
  信仰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城”,就是城池;“隍”是乾涸的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

文獻
  據《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可以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據《南史·邵陵攜王綸傳》中記載,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王綸到郢州,多次碰到怪異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護佑,將要烹牛之時,一條赤蛇從牛口中鑽出。另一則關於城隍神的記載則是在《北齊書·慕容儼傳》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儼鎮守郢城,敵軍來犯,無法解圍。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間稱為城隍神,慕容儼入廟求助,城隍神顯靈解了郢城之圍。這是兩則較早的關於祭祀城隍神的歷史資料。唐代開始,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五代乾佑三年(公元951年),隱帝冊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宋代,城隍神已經被列入國家祭祀神靈的範圍之內,宋代《禮志》中規定告禮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籩、八豆”為供品。元朝天曆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加封城隍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明代,由於中國城市規模的發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京都和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其餘各府城隍神稱威靈公,州的城隍神稱靈佑侯,縣的城隍神稱顯佑伯,各有品秩。清王朝對城隍神的祭祀規模基本依照明制。

隍廟供奉
  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神,多數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能夠成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為這樣幾類:第一類是一些有政績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後,本地的百姓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供奉為本地的城隍神,並且希望他在天之靈依就能夠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賢縣城隍神週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為官清廉,最後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職,奉賢縣的百姓為了紀念他,供奉他為奉賢縣的城隍神;第二類是國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經拯救了國家和百姓,人們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將他供奉為城隍神,這類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國家的功臣,如浙江義烏縣城隍項顯佑,生前幫助朱元璋統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帶大旱,項顯佑散家財賑濟百姓,救人無數,義烏百姓為了紀念他,就供奉他為義烏縣的城隍神;第三類是生前正直的人,如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等,去世以後,保護本地百姓,將他供奉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楊淑山,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以剛正不阿而着名。因彈劾嚴嵩的十大罪狀而被捕入獄,後為嚴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將他供奉為自己的城隍神;第四類是行善的去世後成為城隍神,這些人通常在生前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供奉為城隍神。如烏魯木齊城隍神是陝西人紀永寧,相傳嘉靖三十一年地震,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為烏魯木齊城隍之神。可見,城隍神作為城市保護神,老百姓希望能夠得到他的保護,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擔任。

歷史傳説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略定中原,大封功臣,分為王、公、侯、伯四等。除賜封開國功臣們不同的爵位之外,還敕封各地城隍神為“顯佑伯”。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就此由護衞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

秦裕伯生前,朱元璋三次徵召而不受。秦裕伯去世後,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為了籠絡江南名紳,他決意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衞我土”,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

因秦氏祖塋在淡井廟北,而且淡井廟曾為華亭縣城隍行殿,秦裕伯被封為“上海邑城隍正堂”後,這裏開始供奉秦裕伯。從此,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定為上海縣城隍秦裕伯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城隍娘娘”的生日。洪武三十年(1397),上海知縣張守約將霍光行祠(又名金山神廟)改建成縣城隍廟後,“上海邑城隍正堂”被遷移到了上海縣城內的縣城隍廟後殿。

明代上海城地處海隅,屢遭侵擾,尤其是嘉靖年間倭寇五次襲擊,民眾深受其害。於是,秦裕伯“顯靈”的傳説越説越奇。城隍廟香火日盛,廟舍不斷擴建,人們盼望城隍老爺能保佑一切。

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起,在上海城隍廟的正門口,高懸起“保障海隅”匾額。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又被同治皇帝欽封為“護海公”。在巡道應寶時的號召下,上海城隍廟趁機又作大修,邑人曹一士又推出了《上海縣城隍神頌序略》,使“城隍顯靈避屠城”的故事越加成真,廣泛傳播。於是,上海地區掀起了新一輪的“城隍熱”。

人們為了祈求平安,不僅將秦裕伯高高地供在神位上,還每年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抬着神像鬧“三巡會”。而且歷明清兩代數百年不變,後時斷時續直到1947年。紅臉正氣的“城隍老爺”,確實給世人不少精神的安撫和寄託,因此上海城隍廟內的香火持續未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