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中國龍文化,世界龍文化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8W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讓世人望而生卻,其中龍文化就是最為傳神的一項。據古籍記載,我們的先民從猿轉化為人類時,面對的是十分艱苦的自然環境。他們心中對於神是存有十分敬畏的心態,相信龍就是掌握着宇宙間的一切權力,可以福佑人類,也可以懲罰人類。那麼,龍文化究竟有哪些傳奇?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朋友可以看看。

龍文化,中國龍文化,世界龍文化


  龍文化介紹
  龍文化即有關龍的文化,龍是中華文化裏的主要圖騰、主要象徵,中華主族(即大多數華人)及朝鮮人、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明清時期中國等東亞各國帝王的象徵,神話傳説裏龍是神異動物,能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是千年文化的凝聚和積澱。中國曆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龍裝飾、雕龍、建築裏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炒玉米、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

中國龍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説,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瞭解龍文化,就無法瞭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裏,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祕……

世界龍文化(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
  主持人:在西方文化中,龍具有怎樣的內涵和象徵意義?

王東:以西亞、北非、古希臘為源頭的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着歷史悠久的龍(Dragon)的形象、龍的神話、龍的傳統。但是,中國文化中的龍與西方文化中的龍,具有迥然不同的內涵,不應當簡單地用西方眼光來看中國的龍、中國的龍文化。

何星亮:西方龍是不是由中國傳過去的,目前還沒有可靠的證據。在西方文化中,龍是惡龍,是洪水猛獸的象徵。西方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誌。聖經《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西方文化中的龍,一般認為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出土的5000年前的屬於蘇米爾人的圓形石印章上雕刻(陰刻)龍,頭上有兩角,其形象與中國史前時代的龍相似。西方龍與中國龍的象徵意義完全不同,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把龍視為惡魔的象徵,具體來説:一是在西方辭典或經典的解釋中,龍是“惡魔”之意。不僅在歐美的詞典中被解釋為惡魔。

王東:實際上,在“龍的形象特徵——龍的象徵意義——龍的歷史地位”這三個層面上,中國龍與西方龍有不可混淆的重大差異。

第一,中西龍形象的顯着差異。中西龍的形象,最初都起源於古代神話時代,都是眾多動物原型特點的綜合,這是共性一面。根本差異在於,中國龍是喚起人美感的美好形象,而西方龍卻是喚起人恐懼感的醜惡形象。中國龍的形象,是美感與崇高的化身;西方毒龍的形象,卻是醜與惡的化身。

第二,中西龍象徵意義的本質差異。中國龍是善的象徵,而西方龍卻是惡的象徵,二者涇渭分明。

第三,中西龍文化地位的重大差異。在中國文化中,龍作為善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具有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難以取代的崇高地位。而在西方文化中,龍作為惡的象徵,始終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在整個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無足輕重、微不足道。毒龍既沒有成為哪個西方國家的文化象徵,也沒有成為民族融合的文化象徵,在西方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沒有佔據過什麼主導地位。

一、在歐洲文化史上,中國龍曾被視為是中華帝國皇權的象徵。

主持人:歷史上,西方文化圈的國家特別是一些歐洲國家對中國龍形象的認識有何變化?

施愛東:從歐洲的早期歷史文獻來看,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是《利瑪竇中國札記》問世之前歐洲最有影響的中國學專着。此書1585年初版於羅馬,用西班牙語寫成,書中把龍寫作Serpientes,即“蛇”;1588年的法文版,把龍寫作Serpens,也是“蛇”。這一個細節凸顯了早期歐洲對中國和中國龍的認識。整體上,從歐洲早期的中國報道中我們可以讀出三點信息:一是直至16世紀末,歐洲還沒有“龍”的專用譯名;二是作為一種裝飾圖案,華美的中國龍紋最遲在16世紀就已經傳入歐洲,而且常常被人們奉獻給教堂以作裝飾之用;三是歐洲人很早就已經瞭解到這種“蛇”是“中國皇帝的紋章”。

17至18世紀,對於強大中華帝國的憧憬與嚮往,是這個時期不少歐洲人的東方夢想。這時的歐洲人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懷有喜愛之情,瞭解龍紋的權力內涵,很自然地會對龍產生興趣,激發美感,將之視作時尚標籤。隨着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大量傳入歐洲,歐洲知識界將中國人看作“高貴的異教徒”,對中國文化進行浪漫聯想。例如,韋布説:“中國的神廟和皇宮,大量地使用龍蛇圖案,而且總是用相同的序列方式來排布,龍是中華帝國的皇家標誌。過去從來沒有誰能夠解釋墨西哥神廟中的龍飾為什麼能夠如此典雅、偉大和高貴。直到最近我認真閲讀了中國歷史,這才找到滿意的答案。”請注意韋布的用詞,他使用了“典雅”、“偉大”、“高貴”來讚美這些龍蛇圖案。1687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夫子》一書中載有孔子畫像,此畫上方配了一幅“雙龍戲珠”圖案。此後300年間,這張酷似歐洲哲人的孔子像,連同兩條粗糙的戲珠龍,被各種有關中國的着作一再翻印。可見,這一時期歐洲知識分子對於中國龍的定位還是非常清楚的,龍是無上權力或神聖地位的標誌。1735年,杜赫德明確地將龍升格為“中國人的國家象徵。

18世紀以後,日益強大的歐洲列國競相進行海外擴張。隨着入華傳教團體內部意見的分化,以及各色西方旅行者、商人對於中國人,尤其是對於中國官僚的負面報道的增加,會士們曾經精心構築的中國理想國開始坍塌,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逐漸成為西方知識界的主流印象。19世紀的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是個過於崇尚古制的社會,人們不思變革,不思進取,社會處於長期停滯狀態。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之後,《在中國我們應該做什麼》掀起了“征服中國龍”之類的漫畫在歐洲社會流行的潮流,這幅漫畫上的龍是一條混體龍:從上往下,高高揚起的長辮子、八字鬍鬚、曲張的雙手、長而尖的指甲、大腹便便的身軀。此後很長一個時期內,龍頭上的辮子就成了象徵中國的標誌性元素。1880年代以後,俄國、美國、英國、德國的一些種族主義分子拋出所謂的“黃禍論”。以《復仇者》(1900年)為代表,歐美各國都生產了大量針對庚子事變的屠龍漫畫。漫畫中的“復仇者”是一個翅膀上寫着“文明”的天使,“黃禍”是一條中國龍。畫面上,手持長矛的天使正模擬“聖喬治屠龍”的經典場景,擊殺所謂象徵落後勢力的中國惡龍。其間,法德兩國發行了大量此類主題的紀念明信片。例如,德國明信片《列強徵服中國》中,列強士兵全都被畫成了聖喬治的模樣,個個騎白馬,着錦衣,腳裹護甲,手執長矛,招招刺在巨龍身上。

二、在文化交往中,西方對中國龍文化的一些解讀存在許多誤解

主持人: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西方一些人對中國龍存在着認識上的偏見和誤解。那麼,主要有哪些誤解?

王東:真正接近西方Dragon的中文詞彙,是專門害人的“牛鬼蛇神”。我們中國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也尊重西方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無意對其他民族文化傳統説三道四、指手畫腳。我們指出這種民族文化差異,東西方龍的觀念差異,只是為了避免文化交往中的誤解。西方文化傳統中的這種毒龍,與中國文化中龍有着不可混淆的天壤之別。如果西方人不瞭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中國人對龍文化的特別鍾愛掛起鈎來。

何星亮: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上,大多數民族或國家都有自己的象徵動物。古羅馬人原以母狼為象徵,後改以獨首鷹為族徽,東羅馬帝國成立後,改為雙首鷹為象徵。德國繼承古羅馬人的傳統,以獨首鷹為徽。俄羅斯建國之後,則繼承東羅馬帝國的傳統,以雙首鷹為徽(前幾年俄羅斯又決定恢復雙首鷹為國徽圖案)。南斯拉夫也採用東羅馬帝國的雙首鷹為徽。意大利則沿用古羅馬帝國的鷹徽。英國11世紀以豹作為象徵,後改為獅。法國的象徵物為雄雞。波蘭的象徵物為白鷹。美國獨立後採用古羅馬人的鷹徽,不過,改其為美洲所產的一種鷹(鷲),形狀與羅馬鷹有所不同。

我認為,深受中國人喜愛的龍,從形象來看,不僅造型優美,而且氣勢磅礴,中國各種歷史藝術中的龍,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中國神話傳説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騰飛是龍的基本特性。21世紀將是中國騰飛的世紀,具有龍的特性,因而,龍是可以代表中國的,沒有理由去否定它、改變它。我們對自己國家的象徵物應採取理性的態度,不應盲目地迎合或追隨別人。

三、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不利於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應改變這種譯法。

主持人:從我們自身來説,消除西方一些人對中國龍文化的誤解有哪些可行的做法?

何星亮:西方的龍與中國龍在性質和概念上完全不同,不僅歷史上不同,在當代世界也完全不同。然而,中國龍的英文譯名“Dragon”是西方龍的名稱。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也就是把中國放在歐美國家、俄羅斯等國家傳統文化中的“敵人”的位置上,不利於中國構建良好的國際形象。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神獸,主要是吉祥、喜慶、力量、騰飛的象徵。把中國龍譯為Dragon,不僅不能表現中國龍的獨特性,反而容易使外國人視中國為“惡魔”或“惡魔”的後代,因而中國應當改正一百多年前形成的錯誤譯名。有的學者建議以漢語拼音“Long”或“Loong”,同時也是英語中表示“長久”的單詞“Long”或“Loong”作為對中國龍的標準翻譯。為了避免西方有些人對中國龍的誤解,我認為這是一種選擇,應該考慮。

主持人:今年發行的生肖龍郵票引發了人們對龍圖案的熱議。那麼,在今天中國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背景下,應該選擇和設計什麼樣的龍圖案?

何星亮:外國人一看到中國龍,就會想到中國,因而選擇和設計什麼樣的龍圖案,是一個關係到能否較好地向外傳播中華文化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雙龍戲珠”圖案與中國人的性格和人文精神較相配。“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有一種説法認為,龍珠是龍的精華。

四、受中國龍文化影響的國家。

古代歷史上,中國龍文化曾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及美洲等地區。在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中出現了三種龍:

一是東南亞龍。在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尼泊爾、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都有龍。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和朝鮮要早的多。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百越文化的特徵——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亞龍文化屬於百越文化族系。柬埔寨與中國一樣,傳説龍是王室的祖先。

二是朝鮮和日本龍。朝鮮也很早就崇拜龍,有關於王室為龍的後裔的傳説。《魏書·高句麗傳》載,高句麗始祖朱蒙之母傳説是河伯之女感日光而生。日本很早便有龍,從考古資料來看,日本在公元三世紀便有龍崇拜,在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中,發現有用土塑的土龍,在彌生時代晚期陶器中,雕刻有龍的圖像。

  三是美洲之龍。美洲古印第安人崇拜也屬於中國龍系列。美洲接受中國龍文化要比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要早得多。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印第安人神話傳説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中國龍文化在美洲的傳播,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時期就東渡美洲並帶去了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