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與燕趙文化的關係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8W

所謂燕趙精神是指:“革新精神、和樂精神、包容精神、求是精神、創新精神、憂患精神”,有學者説“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李大釗正是無數燕趙慷慨悲歌之士中最傑出的一員。那麼李大釗究竟與燕趙文化有何關係呢?欲知詳情,且看下文。

李大釗與燕趙文化的關係


  一、燕趙地域文化藝術的薰陶
  李大釗從1889年出生到東渡日本留學前的24年間,始終生長在燕趙文化的氛圍內。燕趙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厚,特別是樂亭縣域文化對李大釗影響極深。樂亭皮影戲,是發祥於李大釗的家鄉——樂亭縣一帶的着名民間傀儡戲劇藝術,是中國皮影戲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李大釗做為一個樂亭人,生前非常喜愛自己的家鄉戲——獨具韻彩的樂亭皮影。李大釗幼年時,大黑坨同周圍不少村莊一樣,經常唱皮影戲。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村中間的老母(及觀音菩薩廟)會、農曆六月十三日村東頭的廟會。

皮影戲一唱就是幾宿。老母廟就在李大釗家西南不遠的地方,幼年的李大釗有生以來最先接觸的中國傳統戲劇,就是在家門口唱的皮影戲。樂亭皮影的傳統劇目有《青雲劍》、《瓦崗寨》、《大隋唐》、《薛家將》、《羅通掃北》、《楊文廣徵西》、《岳飛傳》等。皮影戲裏演唱的精忠報國等故事,在李大釗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皮影戲那優美的唱腔、精刻的影人,是對他的音樂、美術素養的最早薰陶。

據李大釗的長子李葆華回憶,他父親李大釗生前喜愛音樂、美術。這種喜好的產生,不能説不與自幼接觸樂亭皮影戲有關。後來李大釗走出樂亭,接觸了京劇、梆子,但他愛看家鄉皮影戲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一有機會回到家鄉,就抽暇去看皮影戲演出。在日本留學時,他不時哼唱幾聲皮影戲,以宣泄他濃郁的思鄉之情。他學成歸國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時,有一年回故鄉,曾為皮影藝人孫兆祥寫了一部謳歌反抗主義侵略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的皮影戲,歌頌的是不畏強暴、刺殺日本統治朝鮮的統監尹藤博文的朝鮮義士安重根。

影卷意是,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日本侵略者因此霸佔朝鮮半島,使朝鮮為日本的附屬國。1905年,日本變本加厲,把朝鮮列為“保護國”,派曾與清政府簽定《馬關條約》的全權代表、後任日本內閣大臣的伊藤博文出任朝鮮統監,充當欺壓朝鮮人民的“太上皇”。到1907年,伊藤博文強行解散了朝鮮軍隊,迫使韓國皇帝承認朝鮮合併於日本,引起了朝鮮人民的強烈反抗。

日本侵略者瘋狂鎮壓朝鮮人民,朝鮮義士安重根義憤填膺,決定刺殺伊藤博文。這一事件在中國引起巨大震動。李大釗將這一事件寫成皮影戲,他的愛國之志也融於劇中。由此可以窺見,燕趙文化慷慨悲歌的風韻在李大釗胸懷中的激盪奔放,表現出具有鮮明的現代特色的愛國主義。

樂亭大鼓是流行於樂亭城鄉的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亦稱樂亭調,為北方俗曲鼓詞的一種。它起源於清朝初年的“樂亭腔”,約在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前後,樂亭腔進而演變成樂亭大鼓。樂亭大鼓的傳統節目主要有:《楊家將》、《隋唐演義》、《呼家將》、《岳飛傳》、《包公案》、《三俠劍》等,頌揚的是賢臣良將盡忠報國,以及俠客的除暴安良,豪放壯烈。

此外,流行於樂亭的地方戲劇還有評劇,即“蹦蹦戲”,又稱“蓮花落”,“落子”。在鴉片戰爭後流行於樂亭、灤縣一帶。

地方戲劇藝術是交通不發達的農業社會中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戲劇中的英雄往往是地域文化崇拜的偶像。樂亭民間流行的戲劇藝術,主要歌頌的是英勇剛烈,赤心報國,殺身成仁的俠客義士,渲染的是燕趙文化中豪爽慷慨、為國為民而不惜身家性命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氣節。這種文化氛圍孕育了李大釗的英勇氣概和堅強意志,孕育了李大釗為真理、為救國救民捨生取義的高尚愛國主義情操。

二、樂亭民風與李大釗的愛國主義
  樂亭民風至清末,逐漸形成其鮮明的特點,即:淳厚朴實,勤苦向學,追求真理。《樂亭縣誌》記載,“樂亭地域偏僻,雖臨悔而無商港;地雖平坦但非交通要衝”①;海產雖豐,但發揮不出優勢;農業歉收年多於豐收年,勞動人民生活不得温飽。清初,有些人為謀生計,則去東北“闖關”,從小本生意做起,到後來經商致富。人們看到希望,效而仿之,故去東北習商、經商者日益增多,於民國初年尤盛。瀋陽、長春、哈爾濱成了樂亭商人的發跡之地。

樂亭人在關東經商獲利後,一是在本鄉購置田產,另有更多的人則辦私塾、建學堂。《樂亭縣誌》記載:“人們深知,立事者必須有文化。由此,一般農家寧願節衣縮食,也要讓其子弟讀書識字,以便經商發家,較為富有之家不惜重金使子女攻讀高等學府,以求功名利祿。”“從金代置縣到清末,全縣出進士55人,舉人167人,其中文武狀元各1人,探花、榜眼各1人”。故鄉風土民風對李大釗影響之深,李大釗對生他養他的故鄉愛之尤深。李大釗所處時代,樂亭風俗民風正經由古代向近代文化轉型期,一方面受古老的燕趙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注入了近代文化的因素,特別是“進化論”、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論的影響。

故鄉的風土人情塑造了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從他所寫的許多文章和實踐中可以看到,他在關心人民的疾苦、重視民眾的作用方面,比起一般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要鮮明的多。這是使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植根濃厚,並迅速向着共產主義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燕趙歷史、英烈對李大釗的影響
  燕趙歷史和英雄烈士對李大釗的影響頗深,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中流淌着燕趙豪傑的英雄氣概。1905年秋天,16歲的李大釗到盧龍縣城開始中學學習。盧龍是永平府所在地,這裏曾是孤竹國的國都,歷史上的伯夷、叔齊兄弟竟相讓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伯夷、叔齊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以有“骨氣”着稱。在此地兩年多的求學生涯中,這裏古老歷史文化在李大釗的心靈裏無不打下深深的烙印。

辛亥革命時期,與南方武昌起義相呼應,中國北方也爆發了灤州起義。灤州起義的英雄烈士的壯舉,對李大釗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由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刺激,由於灤州起義中李大釗的師友的拋灑熱血的英雄壯舉,促使李大釗東渡日本,尋求新的更高層次的救國真理。後來李大釗於1917年5月5日離開北京,返回故里。

他在《旅行日記》中這樣寫道:“天將破曉,過雷莊猛憶此為辛亥灤州革命軍失敗之地,白雅雨先生,王金銘、施從雲二隊官及其他諸烈士,均於此地就義焉。餘推窗北望,但見邱山起伏,曉霧迷朦。山田疊翠,狀若綴錦,更無何等遺蹟之可憑弔者,他日崇德紀功,應於此處建一祠宇或數銅像以表彰之”。白雅雨是李大釗的史地教師,參加灤州起義,起義失敗後,白雅雨等慷慨就義,這無疑對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13年5月1日,李大釗在《言治》月刊發表《與羣德》一文,針對是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殺有感而發。他指出,戰國之際,任俠成風,故有荊軻刺秦王之壯舉。以後歷代相襲,仁人志士層出不窮,直到為推翻清王朝而獻身的吳樾、徐伯遜之輩。但到民國建立後,卻出現了江河日下、羣德墜落的狀況。李大釗認為,依動機可分為兩種:一種“行於英雄”可“鋤奸誅佞”;另一種“行於盜賊”,則“摧賢害能”。

李大釗還指出:“黯黯中原,並鉏麑其人者,亦不可得,吾於是蓋悼羣德之衰矣。悲夫!”鉏麑為春秋時晉國人,為力士。普靈公無道,忠臣趙盾(宣子)多次進諫,靈公恨之,於是派鉏麑去刺殺趙盾。鉏麑清晨去趙家時,大門已開,正好下手行刺。可是鉏麑看到趙盾衣冠整齊,準備上朝議事,只因時間還早,坐在堂上假寐,不忍心下手,歎息道:“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⑥。隨即在趙家門口的槐樹上撞頭而死。由此可見李大釗所稱頌的是古往今來鋤暴安良的義士,足見李大釗愛國主義思想中藴涵的燕趙文化的風骨。

四、李大釗愛國主義思想對燕趙文化的弘揚
  像古往今來無數燕趙志士英烈那樣,李大釗為了救國救民,慷慨赴死,義無返顧,更增燕趙文化的慷慨之氣。愛國主義是一特定的歷史範疇,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在燕趙文化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它既吸收了燕趙歷史文化中積極的成分,又吸收時代的精華——馬克思列寧主義。

首先,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屬於共產主義的愛國主義。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是逐步向共產主義方向前進的。李大釗的愛國主義發軔於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燕趙文化,深深植根於中國民眾之中。他從小入私塾,讀的是四書經史。其祖父李如珍一心盼望他通過應試科舉,升官發財,顯親揚名,走封建士大夫的道路。這是舊中國許多讀書人心目中最佳的”價值取向“和孜孜以求的目標。燕趙文化,特別是樂亭地域歷史文化中更突出了這一點。

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新學“傳入中國,科舉制度被廢除,一代知識分子中大多數人逐漸轉向熱衷於資產階級文化。但李大釗投身革命事業,不是以個人或個性解放出發的,強烈的愛國精神使李大釗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以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為己任,同情人民疾苦,與人民共命運。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同情身邊的勞動人民中萌發,進而擴展到”憂國“,表現了傳統知識分子經世濟民、心憂天下的可貴品格,但李大釗沒有停留在傳統愛國主義基礎之上,而是逐步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燕趙文化中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就要求在祖國危難之時,擔當起救國重任。但是怎樣救國,不同的階級和階層,有不同的答案。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寫道,當他在永平府中學肄業後,有三種學校可選擇,一是北洋軍醫學校,一是長蘆銀行專修所,一是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軍醫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銀行專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財致個人之富,亦殊違我素志“;”釗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羣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由此可見,他在選擇報考學校時,就做出了”挽救民族,振奮國羣“的遠大目標,已超越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向。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在尋找、探索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救中國,這是李大釗愛國主義思想的突出特點之一。李大釗也由一個燕趙愛國志士,成長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為燕趙歷史寫下光輝的篇章。

其次,燕趙文化的突出之點是”慷慨悲歌“,不惜身家性命以赴國難。燕趙歷史上有無數志士,出現過刺秦王的荊軻,”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英風豪氣流傳千古。但以往歷史上的燕趙壯士,是效命於某個統治者。而李大釗的獻身革命,英勇就義,是為了拯救中國人民大眾的。他的愛國主義胸懷遠遠超越了往昔歷史上所謂燕趙”義士“俠客的狹隘愛國主義。李大釗以個人的革命實踐,為燕趙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將燕趙文化中心的愛國主義思想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再次,燕趙風骨是燕趙文化中光輝的一面。李大釗一生奮鬥的實踐,使燕趙風骨更加光彩照人。李大釗一生光明磊落,”鐵肩擔道義“,不屈服於權貴,不妥協於黑暗惡勢力,鐵骨錚錚,丹心昭日月。1924年1月,李大釗參加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針對國民黨右派反對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言論,針鋒相對地指出:”我等之加入本黨,是為有所貢獻於本黨,以貢獻於國民革命的事業而來的,斷乎不是為取巧討便宜,借國民黨的名義作的運動而來的“⑨。”我們來參加本黨而兼跨固有的黨籍,是光明正大的行為,不是陰謀鬼祟的舉動“⑩。

1927年,李大釗被奉系軍閥逮捕後,一身正氣,首登絞刑架,慷慨赴死,燕趙義士的風骨、共產主義戰士的錚錚鐵骨,體現於李大釗一身。縱觀李大釗一生,他首先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最終成長為共產主義者。他出生成長於燕趙文化的沃土之中,又一生追求真理,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對故鄉、對燕趙地域歷史文化愛之猶深,對共產主義信之彌堅。他將他的鮮血和生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燕趙文化孕育了李大釗的愛國主義思想,李大釗弘揚了燕趙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