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與中國古代文明的關係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3W

青銅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更是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中國早期禮法的完善與傳播,使中國古代文明得以保存至今,居功至偉。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青銅與中國古代文明的關係吧!

青銅與中國古代文明的關係


  人類的漫長的歷史根據使用材料的種類劃分成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後來又把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然後到了青銅時代基本上這個概念就和國家文明聯繫在一起了,這三個概念有一定的互相關聯,大家了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正在開展很大的一個自然科學和社科學結合起來的課題,叫做中華文明探源,現在進行第一期第二期,現在是第三期,目的是追求我們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面貌,這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就是文明的概念。

那在世界考古學、歷史學上,文明有基本上經濟通用的這麼一個定義,第一要有城市的出現,然後有階級的劃分,社會等級的出現,一般得三級以上,然後有文字、有宗教,這些都是通認的,另外,有學者後來提出來必須得有一套青銅冶煉技術,那麼現在看來世界上古老的文明,最古老的文明,兩河流域,今天伊拉克那一帶文明、尼羅河埃及的文明,今天在巴基斯坦那一帶印度河的文明,甚至新大陸、美洲、印第安創造的那幾個文明,最後印加文明,也都有一套青銅冶煉技術。

我們知道中國是有很多很多的青銅器的,但是我們北方的草原上,各個民族邊疆地區也有青銅器,也使用青銅,所以青銅在什麼樣的使用狀態下、怎麼冶煉的青銅才對文明有具體的、更大的貢獻?這需要仔細的考察,所以我們這些年來做的工作主要是圍繞這一方面,不是我個人或者是咱們學者就讓我們來看跟破爛差不多的那些爐渣什麼感興趣,我們更關心的這些東西的背後隱藏着人的活動和社會的活動、社會的組織。

那麼説起中國,現在有個基本事實,我們找到了早期銅器,除了個別的小件,基本上集中在四千(年)或者是四千五(年)之間,而且我們沒有明顯的一個使用紅銅的階段,也不能劃分出非常明顯的像西亞、東歐、東南歐有將的近一兩千年的使用砷銅的階段,我們幾乎上來就是青銅,這也有一個可能,就是説我們最早的冶金技術有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也好,歐亞大陸也好,通過一些中間的環節傳播過來的這麼一個技術,但是我們從四千從年開始上來就走了一條比較獨特的、先進的這條路,和世界上其他的或者是咱們周邊的那些地區明顯的不一樣,主要表現出兩點。

第一點,這個青銅是拿來幹嘛的?做什麼?它是禮器,或者有人講這容器,這個容器也屬於禮器的系統,它是為宗教活動、政治活動和身份地位等級緊密結合起來的而用的,所以在咱們歷史上留下了多少個名詞,説皇帝最早採首山銅,然後鑄鼎,鼎就代表了最高權力的象徵,説大禹鑄九鼎,大概是以向九州,天下分成九個州這個意思,有要奪王權的意思,就是説問鼎中原,説國家分開了,三國的時候要三足鼎立,都是這個意思,就是把這個鼎為代表的一系列青銅器,代表了等級、地位、權利、財富。

所以當時就直接記載國家的大事就兩件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包括祭祀祖先、祭祀神靈、鞏固王權這些東西,説穿了都是廟裏面、祭壇裏面用的,當然也給各貴族用,比方貴族鐘鳴鼎食,所以他吃飯的時候有音樂、鼎食,用大鼎和各種各樣的青銅器,至於説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還是使用的石器為主,生產工具,木器,個別老百姓的自己的一根小銅針、小銅刀就很不錯了,所以這個青銅器在中原它是和身份、地位、等級、財富緊密相連的。

所以青銅器的分配、使用,不是説隨便就可以使用的,你有錢,你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你不敢使用青銅器,或者成組的使用,説王要是去世了,他的殉葬,所以周王九鼎,諸侯可能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王以下的士用三鼎什麼的,反正級別越低你用的越少,你不可以越制,就是有九個鼎你也不敢用這個九個鼎否則的話你就等於説造反,那是殺頭的罪,所以這叫禮,那麼到了春秋以後,所謂禮崩樂壞,孔子念念不忘的説要恢復周禮,都是在這個“禮”上做文章,青銅器在中原“在祀與戎”,更大量的是做兵器,但是咱這兵器做的配方好、質量好,要和中原以外的比,也是在質量上絕對領先的,所以中原主要是做祭祀的禮器、容器,然後做些兵器,質量方方面面都很好,所以它是一個工廠化的、流水化的、藝術和技術高度結合這麼一個產品,這是在中原的這麼一個格局。

那麼我們周邊也有好多青銅文化,甚至中原進入鐵器時代了它還停留在青銅時代,也有好多的青銅器,比方説在咱們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它的一些青銅器就是做裝飾品,往人身上自己招呼,比方説戴大耳環,戴一個不夠,戴好幾個,我們考古上在這個內蒙古敖漢旗有着名的遺址叫大甸子,這個遺址出了一個大概是王后一級的、女王一級的人,10個手指頭戴11個大戒指,就説明她是往人的個人表達、個人表現這樣裝飾品這個方向發展,然後做一些小刀、小劍都不太長,最長的青銅劍大概也就這麼長,青銅短劍一般這麼長,然後常用的有一個持柄刀,所以他這個人出來是青銅很多,那所謂青銅戰士我們挖出來之後,頭上身上全挎着青銅泡,有好幾十,甚至上百,但是它這個東西就沒有升成到禮器,也看不出來它明顯的社會等級,有些戰士挎得多一點,有些少一點,男的也有,女的也有,所以它這個產品就沒有劃分社會等級、鞏固王權、代表財富這麼一個意思。

包括西北也是這個樣,所有中國周邊這些民族沒有形成這樣一套禮器制度,那這樣相比之下,中原的銅器要是通過某種渠道,比方説貿易、賞賜、甚至戰爭的掠奪,到了咱們邊疆地區極其被珍視,有些墓葬挖出來你一看明顯的看出來他把中原的東西都隔了好幾代了,差了好幾百年了,他還一輩一輩傳,帶到自己的墓葬當中去。

青銅器本身作為禮器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東西,還包括中原的體制、中原的意識形態,所以在夏商時期,中原中心這一套觀點也好、認識也好得到了徹底的鞏固,在夏商之前,中原是中心,但是山東也有中心,長江中下游也有,遼河地區,遼河上游也都有地區的中心,他們也都是向着文明的方向在不斷地發展,但是最終這些中心都取消了,就留下一個大中心,我們中國的河洛地區,黃河和洛河那個地區,伊洛河一帶,今天洛陽東邊那一帶,從此最早的中國就在那定鼎,然後影響中國兩千多年,這關於青銅器,青銅用來做什麼中原和周邊地區有重大的區別。

再一個,就是這青銅它是怎樣生產出來的,這有重大差別,青銅是兩種東西全在一起成的合金,銅和錫,那麼銅是比較多的這麼一個礦產,只要有大山一般會有銅,你比如説離中原比較近的晉南,中條山,然後長江中下游,除湖北的大冶一直到南京,這是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山東也有,沂蒙山和山東半島上都的銅礦,西北地區那就不用説了,東北地區都有,但是錫礦比較缺少,尤其是中國的錫礦,要不是分佈在非常南,雲南、廣西、廣東、湖南,要不分佈到比較北,那哪兒?今天的內蒙古赤峯北邊的,大興安嶺的南路,那是長江以北巨大的錫礦帶,多金屬共生的礦帶,要麼就在東天山,所以中原現在錫產在哪?都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那麼説了這個錫產在哪兒你都沒解決,你怎麼能談中原的生產體系呢?是這樣,錫這條鏈我沒找到,但是我找到銅的那一條鏈了,而且銅那條鏈一點錫都沒出現,所以我能推斷銅這條鏈出現了一定有一條單獨的錫鏈,所以我現在才敢這麼説是一個初步的結論,但是這個結論不會輕易就能推翻的。為了探討青銅冶金生產的過程和它的生產的體系,我們從1987年開始,就在三個主要地區,一個是中原地區,就是以中條山為中心的晉南地區,然後是以黑水河、黨河、疏勒河為中心的河西地區,就是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再一個是以赤峯為中心的遼西地區開展普查工作。

剛開始普查的時候沒有經驗,找到是全是晚期的遺址,所以根據考古學遺址分佈的一些規律,我們才知道,一定要在礦區周邊要作詳細的工作,到現在大概發現將近一百餘處屬於四千年或者比四千多,距今三千五百年這些遺址,在中原大概有十來處,在東北發現了兩個文化的東西,早期晚期有二十多處,然後西北地區有十來處,剩下在關中地區在其他地區都有。那麼為什麼就在這三個地區在幹活不在別處地區呢?比方説在長江中下游你自己都説了那是巨大的成礦帶,長江中下游有數以百計的古礦業遺址,但是大部分集中在商代晚期以後,然後春秋戰國到漢代是一個開採高峯,後來又到了唐宋是開採高峯,它那個地方可能有早期的東西,但是非常難查,另外它也沒有更好的考古學的大背景,所以它工作還要以後做,另外還剩下一個地區,山東地區,我們正在安排。

那麼這些遺址查完了,做咱們的冶金的常規檢測,比方説他煉的是什麼?是什麼水平?那麼三個地區顯示出三個格局,中原地區,在中條山周邊發現的遺址,清一色拿氧化礦石煉紅銅的,煉出來東西就是純銅,而且在本身的遺址上沒見有進一步鑄造成器的強有力的證據,只有個別遺址出現了很小的石範,可能是拿自己煉出來的銅直接做了個銅錐子什麼的自己使用,那麼它的銅都哪去了呢?

那麼我們現在又在中條山地區,很早就知道還有兩高等級的遺址,一個是在黃河邊上小浪底水庫,在垣曲縣有一個叫垣曲商城,另一個在中條山的西北,叫夏縣叫東下馮這兩個是大城,有城圈的,都是具體數我記不住了,大概上百萬平米的大城,在這裏邊就出現了青銅器的鑄造做法,就見到了青銅,錫料已經被引入了。

然後更高等級的遺址就過了黃河就到了夏商早期的那些懷疑是夏的王都,二里頭遺址,然後旁邊還有個偃師商城,再晚一點,鄭州商城,王家的後院全是大青銅,就有一個大青銅器的作坊,裏面就生產着高等級的青銅禮器,所以這樣我們就看到中原是把冶煉和青銅器的鑄造是分開的,錫和銅這兩條鏈也是分開的,它分開代表着後邊有一個管理、有一個制度,你能鍊銅的地方,低等級的地方你是不可以造青銅,你要造青銅等於説你就是在造反,你越禮越制了,所以這個等級很清楚,所以這背後就有着一個強有力的控制在裏頭。

那麼周邊地區呢,西北地區就比較簡單了,西北地區它是把礦挖出來,運出,也許是幾十公里、上百公里,在黑水河也好、黨河流域也好,河邊找一個高台,比較適合人類居住,在那鍊銅,銅煉完了煉到尾巴了,它就引入了一種含錫的、含鉛的合金元素,直接造青銅,用石範為主的,用石頭做的範,滑石為主的鑄造小件青銅器,包括銅泡、銅錐子、小銅刀,所以它是把冶和鑄沒分開,冶煉就需要很高的工藝,鑄造也需要更高的工藝,而且還有藝術性的東西在裏頭,所以這個工匠沒有專業化的明顯區別,鍊銅的人也是那撥人,造小銅器的也是那撥人,所以它的結構就相對簡單一些,這個結構我們現在做起來看,它大概兩千年都沒變,因為最早的遺址哄距今四千多年,最晚的遺址跟孔子一個年代,距今兩千五六百年,還是那個格局,就是説大遺址先鍊銅,煉完銅馬上就在這個遺址上配青銅,然後就做一些小件的銅器,所以它這個體系就相對的落後。

那在東北呢,在遼西地區,遼西地區有兩在青銅文化,距今四千年到三千五百年左右的叫夏家店下層文化,緊接着來的叫夏家店上層文化,這兩個文化的族屬和這個生業形態不太一致,那麼現在我們探明白最清楚的是後來夏家店上層文化,它就一個巨大的共生礦資源,這個地點在今天內蒙古赤峯市林西縣,叫大井古銅礦,這個古銅礦我算過,粗略的最保守的估計,它開出過四千噸青銅,因為這個礦它就是一個銅和錫的一個共生礦,這個礦拿過來之後你直接煉就會得到青銅。

但是你煉好了,青銅的質量高,含錫量高一些,你要煉不好,青銅出來的少,都跑爐渣裏面去了,就是這個錫都跑爐渣裏面去了,青銅的質量也就差,所以它用這麼一個共生礦,向着東南方向形成了十幾個冶煉地點,每個冶煉地點都可以煉這個東西,煉出來數量很大,質量很差,造型很小,那些銅泡、銅刀,所以它更不會形成等級化,強有力的社會生產組織,它連那個礦源他都沒有控制住,巨大的礦源好像是一個公共財產,誰想要,你是趕着牛、趕着馬到那挖個礦石,回來在自己的冶煉廠裏就煉,所以它這麼一個體系之下,不可能對社會組織、對政權的管理體制產生多大的影響。

幾個地區比較下來,只有中原這個體制最發達、最複雜、也是最嚴格,它的產品也是等級最高,然後在產品的分配上也是和財富、等級、王權結合在一起,那麼這樣一個東西它客觀上就會導致背後的管理機制、管理體制它的強化、它的擴張。

這個青銅冶金它不是一般的物理的加工,你要琢磨玉器,咱們有很長的玉器使用歷史,古人也非常推崇玉器,但是玉器它就沒有青銅這麼一個作用,玉器到山裏也開礦,也用一套採礦的石錘子之類的,但是它運裏自己的老家,主要是藝術家慢慢的加工,你想弄快了也弄不了,然後一個簡單的物理切割。

那麼你要造青銅的時候,你首先要開銅礦、開錫礦,那麼這個銅礦品位現在講你能夠達到5%,那這工業上樂得不得了,現在每個礦區你下去探,它的礦外裏面也就是是1-2%,然後你要想開這個礦石,開100斤礦石你得開出2000斤原礦石開,你要是100斤銅的話,然後用手撿,把它品位進一步提高,提高到40%-50%才可以進爐冶煉,以後冶煉過程當中又得造渣,在鑄造的過程當中還得制範,整個這一套下來,它的成本是幾百倍的升高,調動的人力、物力不是説十個人、八個人就行的。

你比方説造採礦的石器,某些遺址上一見就數以千計,一撿就撿半汽車,那個東西都是一點點鑿出來,鑿成一個壓腰狀的,然後你要冶煉的時候你還得燒木炭,砍伐森林,整個這一項下來就是説,在微觀上講,它要一個工廠內它要有一套管理制度,有各個工序的銜接,彼此配合,這個你要是管理不好你的成本就要上升,甚至你就煉不成,那個銅你就煉不出來。你比方説冶金你要鼓風,這個風你要鼓不好或者説是你間斷了,那保準是煉不出來,這是在微觀上它要強化、加強企業的管理。

在宏觀上你地區和地區之間你還必須得有聯繫,從礦區到冶煉區,到鑄造區這是挺長的一個鏈,這中間必定有一個政府的組織在背後來策劃它、管理它,那這樣一個因素就是導致你地區和地區之間你必須得交流了,否則你別煉青銅,原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區你必須得交流,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在考古學上講,考古學文化你必須得互相交流了,這是推動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要素。

那麼這個鏈現在我們知道最長的好幾百公里,這是銅的這條鏈,錫的這條鏈我們還沒找到,但是中原缺乏錫,錫的這個鏈可能更長,也許觸角就伸到了更遠的礦區,然後銅的來源可能不是一個,錫的來源也可能不是一個,幾條鏈攪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網絡,最終在王權的控制之下,所以是新的產業、新生產力要素促進社會的發展、促進組織機構的強化,這些東西得到一定的強化就是表現在王權的擴張、王權的強化、政府組織機構的強化,這是文明產生的重要要素。

所以我的這個觀點可以推解為文明產生的冶金論,因為以前有人就提出過文明產生,特別是針對中國的情況,説是治水論,也説兩河流域,也説古埃及,説是因為人要生產農業,要治水才能形成這個文明、形成政府組織,那麼我發現這個治水論,至少我覺得在中原不是那麼有證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