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 壯族祖先是誰?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6W

壯族是中國的除了漢族之後,人口第二多的民族。那麼關於壯族的祖先是誰,壯族最早是在哪一個年代出現的,這些你都知道嗎?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帶着好奇和疑問,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壯族文化 壯族祖先是誰?

對於壯族的史論,作者有大量的文史證據以顛覆過去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關於壯族族史的定論。

壯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因此追述壯族的源頭,只能引椐於漢族漢文的記載,間接剖析壯族祖先的軌跡,相信此一途徑治學者不會異議.

《岑表紀蠻》第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僚僮自巴蜀來時,尚存留一小部分於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間始由湘湖逃竄來桂。。。。。。以此為導索,筆者上下求證,深入史海,謀求壯族的祖先們的足跡,以昭大白。然後立論:壯族的發源地是今之川東鄂西湘北一帶的原謂“濮國”。

壯族沿革
  壯族在商朝周代稱為濮或,晉至隋唐稱為僚,宋始稱為僮,沿用到1958年改為現在的壯。

昭公十九年(紀前256年)“楚冒玢於是乎伐濮”,“楚子為舟師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戰爭”揭開了廣西壯族來源之迷。《國語鄭語》説:“荊子熊嚴,生子叔熊,逃難於濮而蠻”。也即壯族的開國之地乃是“濮國”,第一任國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經存在。《尚書。口誓篇》有武王帶領八個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們當時的領地所在不詳。《中國地名詞典》中載:“濮,周國名,在湖北石首縣南”。《左傳》昭公九年》詹桓伯説“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獻記載着“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風俗,如《國語。鄭語》,《古文苑》,華陽國志》等等。所以根據當時濮的隸屬關係推斷,應該是在川湘鄂交匯之處,起碼,商朝時已經形成“濮國”。

亦稱擺夷。最早。見於《禮記王制篇》作“棘”字,所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有罪貶遠方,以棘圍之”。《史記西南夷傳》有“僮”而《華陽國志》《巴志》及《南中志》對於巴郡和南中稱其屬夷皆用“濮”字。由於壯話的濮或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異,都不會將這個詞讀作其他聲調,只是漢文字表述因人而異,故出現“濮”和“”的文字書寫因為地域相遠和表達習慣不同,而出現兩種稱謂,即使是當今的外文翻譯漢文,也有“好萊塢”和“荷里活”之分,香港和大陸的譯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遠。

古云南多稱“擺夷”;廣西南寧邕寧的壯族宋時稱“提夷”(太平寰記)。“泰”,“提”壯語同音同義,故田汝成説“人在漢,俗稱擺夷”(炎徼紀文)。清趙翼考證:鎮安人(廣西德保僮人)與雲南西雙版納古稱“水擺夷”即人語言多相通。與安南邊民語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雜記卷三)

楚濮之戰,濮戰敗,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雲一帶生息繁衍。而戰俘即被“有罪貶遠方,以棘圍之”,在原來的“濮國”,距楚國當然是遠方。“濮國”雖滅,但是濮人在川黔雲一帶卻不斷壯大。到漢武帝時,人不甘漢人的壓迫和統治揭杆起義,武帝平亂後設立犍為郡,管道等使二縣。詞典解釋,犍,公牛,特指去掉睾丸的公牛。“為”,壯語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壯族人有些地方,發誓時總愛説“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為!”平亂後,漢朝統治者將人戰俘的睾丸閹割去勢,旨意是去掉他們的野性,使他們更温順地接受漢人的奴役統治。可見當時漢朝統治者的毫無人性的專制。

“僚”的稱謂《博物志》“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僚子”。稍後,《華陽國志》屢紀之,如當中的蜀志有“滇僚口”,“帝攻青衣,雄張僚”。《南中志》有“永昌郡,興右郡下有鳩僚”。《北史卷九五》(僚傳)“僚為南蠻之別種”。時,僚族已經分佈在今川,黔,滇,桂四省。舊唐書卷一九七南平僚傳:“南平僚者東與智州(今廣西玉林),南與渝州(今四川巴縣)接。部落四千餘户。。。。。。”説明那時早就有壯族的先祖們定居廣西境內,並深入桂東南。

“僮”。也有稱“撞”的,到了唐朝漸見,而至宋朝更見於史志。宋《桂海虞衡志》有“慶遠,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賀縣誌》説:“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鬥,善攻擊突撞,故謂之僮”。宋代徵調僮人當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戰。融州,宜州有所謂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頗負盛譽,以後人稱兵為僮丁,轉而稱人也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稱為“狼人”的,柳宗元有詩“趁墟狼女健,佔籍馬人空”之句。

小結:壯族民族很多就出現了,壯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壯族語言一直都有保留。壯族最早記載是在紀前256年,歷史十分的悠久,非常的長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