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W

崔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漢族姓氏,它於其他姓氏有點不一樣,它作為中國的一個姓氏外,還是朝鮮跟韓國的一個姓氏。主要源於姜姓,得姓始祖為姜太公,是我國姓氏中的一個大姓。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佈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佈則以朝鮮、韓國為多。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汲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期齊國國君丁公汲的嫡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氏。

源流二
  源於高麗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樑、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峯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明、清時期,有大量高麗崔氏進入中原,逐漸成為今朝鮮族崔氏。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歷史名人
  崔杼(?-前546),又稱崔子、崔武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齊國執政。齊惠公時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寵於惠公。惠公死,為高氏、國氏所逐,與國氏出奔衞國。後返齊,靈公時曾率軍伐鄭、秦、魯、莒等國。靈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呂光(莊公),殺太傅高厚。前548年,聯合棠無咎殺莊公,立莊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崔廣,漢初人,字少通,號夏黃公。與東園公、綺裏季、甪里先生同隱居商山(今陝西省山縣東),四人鬚眉皆白,故稱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闢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徵幷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為太子。操貴其公亮,遷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為意指不遜。罰琰為隸,後賜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諸城)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為塢長,後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為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明帝時,升任司空,封安陽亭侯,後進封安陽鄉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諡孝侯。其家族即着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漢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太守),臨終作《慰志賦》。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縣)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着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着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着有《草書勢》。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漢代着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草聖”的書法家。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書法的基本筆法)起於隸字(今楷書)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鍾繇)、王(王羲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