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白馬舞簡介,仫佬族白馬舞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8.19K

要説仫佬族在藝術上面那方面最突出,那麼就要屬他們舞蹈了,其中最着名的舞蹈就是白馬舞,那它是一個怎樣的舞蹈呢?大家對這個舞蹈瞭解有多深呢?接下來我通過下文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瞭解他們舞蹈文化。

仫佬族白馬舞簡介,仫佬族白馬舞介紹

  一、仫佬族白馬舞簡介
  白馬舞,仫佬族舞蹈,有“白馬舞”為紀念白馬娘娘而跳,動作剛健明快,重視武藝。花燈舞吸收了依飯節師公表演“手訣罡步”等動作。仫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二、仫佬族簡介
  仫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晉人常璩《華陽公志·南中志》中,即有關於“僚人”在雲貴高原雲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唐宋以後,《嶺外代答》、《溪蠻叢笑》等史籍中出現了“僚”、“伶”人們共同體的記述。《天河縣誌》、《大清一統志》説:“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學術界一般認為,仫佬族是從僚、伶中分化出來形成的。歷史上並未把仫佬族當成一個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經過民族識別,仫佬族才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意願單一民族,其時間大約在宋代。

  據歷史記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隸融州,後屬慶遠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羅城一帶地區。

  明朝繼承宋、元制度·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裏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機構,利用當地頭人任職,把流官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人民須向朝廷交納夏秋兩税。

  清代將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裏”,在“裏”下設“冬”。每“冬”約十餘户,有“冬頭”,由大家推選,負責籌糧收款。“冬”原為繳納糧款而劃分的社會基層單位,由於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實際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組織。

  小結:仫佬族民族並不算很大,主要生活在廣西這一帶,但是他們民族文化卻非常深厚,我們從他們舞蹈上就能看出來,除了在藝術上面成就高,在節日文化上,也是讓大家可圈可點,特別着名的就是他們依飯節,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