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喪葬文化是什麼樣子的?仫佬族喪葬文化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4W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佔民族總人口97%以上。那麼我們來看看仫佬族喪葬文化是什麼樣子的。

仫佬族喪葬文化是什麼樣子的?仫佬族喪葬文化

  仡佬族先民葬俗有其民族特色。一種是崖葬,即置屍崖穴之中,如《華陽國志》記:“有濮人冢,冢不閉户。”二是豎棺葬,如《魏書·僚傳》載:“僚……逝者豎棺而埋之。”三是懸棺葬,如《行邊紀聞》載:“仡佬……殮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間,高者絕地千尺,或臨大河,不施蔽蓋。”還有個別支系的仡佬族實行火葬,如《黔南苗蠻圖説》記:“剪髮仡佬……人死則積薪焚之。”以上仡佬族古老的葬俗遺蹟,在黔北道真、務川及川南珙縣等均有發現。

近現代以來,仡佬族已經放棄了上述費用耗時的特殊葬俗,改行土葬。

在喪葬儀式方面,各地仡佬族的做法大體一致。在某些具體環節上,各地又有不同之處。
  仡佬族的墳地多選在山坡上,因此出殯稱為“上山”。孝子執“引魂幡”引靈柩前行,親友隨後送葬。仡佬族出喪一般不丟“買路錢”,因為當地各族人民都承認仡佬族為本地最古老的土着民族。墓穴用石板或石頭砌成,刻飾花卉鳥獸,人物故事,楹聯墓誌。棺入墓穴,以布幔遮四周及頂,開棺蓋,孝子整理逝者穿戴,稱為“清棺”,蓋棺後,以石板蓋頂。孝子添土掩埋,然後眾手壘墳。織金、遵義、清鎮等地仡佬族有“砍夏”的習俗,稱為“做亡齋”,有的在安葬之時做,有的在安葬之後做。

清代以前,仡佬族不立墓碑,只在墳前栽一棵樹,其種類採用泡木樹、松樹、柏樹或黃楊樹。有的在墳前壘三塊石頭,在墳頂上立一方石為標誌。清代以後,漸有立碑者,且墓室建造精良,墓門墓碑雕工細緻。
  仡佬族墓葬朝向特殊。一般墓葬以頭枕山峯,腳朝山腳為順。仡佬族墓葬則相反,腳登山,頭枕空。所以,俗稱仡佬族墓葬為“倒埋”。黔省俗諺稱“橫苗倒仡佬”,反映不同民族墓葬的方向特徵。

仡佬族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託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
  喪事禮儀紛繁複雜。一般有為之亡人洗身、換衣、裝殮、開路、蹺棺、擇地、安葬等儀式。仡佬人認為父母的亡靈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與先祖相會聚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過羣體生活,其生活方式要與先祖楨;二是要像在世一樣生產、生活;三是會惦記兒孫,不時要回來關注。因此,孝子在為老人舉辦喪事時,根據亡靈的意向作出相應安排。洗面沐身、梳頭(或剃頭)、換上新衣褲(或裙)為的是讓亡者乾乾淨淨、穿着整齊美觀、有如過節走親訪友一樣去會先祖。

仡佬族墓葬為朝向特殊。古代有頭向天,腳站地為葬式,即“豎而埋之”的豎葬。又有腳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頂峯的倒置,這一葬式即民間所謂“橫苗倒仡佬”。無論豎葬還是倒埋,都是讓亡靈昇天或從山頂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後,漸有仿效漢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墳前壘三塊石頭為標誌。有的在墳頂栽一長方石,露出墳頂為一尺。逝者為男性,栽石於墳頂左側,若為女性則栽石於右側。有的裝一壺甜酒放在墳的頂部,上用石塊蓋口,稱為“萬年壺”。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兒女,生生死死不離大山,所以歷史上仡佬人過世後地埋葬地也離不開山洞、石框、懸巖,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墓葬結構。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棲息之處,儘管人們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廣闊的天地裏,但老人亡故將其安放洞中與先祖同在是理所當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稱為“巖穴葬”。早期僅放棺木於洞中,清代漸有壘墳於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無窮,這就有了在絕壁上開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濱的懸巖絕壁上,打孔釘木樁一排,樁上擱放棺木,橫貼着絕壁,稱為“懸棺葬”。元《雲南志略·諸麥風俗》載:“人死則以棺木盛之,置於千仞巔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
  仡佬族喪葬裝殮或埋葬,均不避銅鐵等金屬。許多棺木是用粗鐵鏈懸吊於巖洞裏、石板墓、生基墓內。大多數巖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磚塊厚瓦墊着下部四角。將棺木懸吊或他物墊棺,都是不讓棺木直接接觸地面,其實這都是絕壁懸棺的遺風。

小結:以上就是仫佬族喪葬文化的內容介紹。每個人對於喪葬這個文化表示重視,人的一生最風光的不是結婚來了多少人而是喪葬的時候來了多少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