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風俗之侗族喪葬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2W

侗族從唐朝以來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關於侗族的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侗族信仰多神,尤其推崇女神“薩歲”,侗族的文化藝術底藴豐富尤其能歌善舞,侗族的民族服飾也因其精美的刺繡而大綻光芒。而侗族的喪葬文化也獨樹一幟。我們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侗族的喪葬習俗吧。

喪葬風俗之侗族喪葬習俗

人一去世,首先要通知舅家。黎、榕、從一帶習俗,逝者的一切後事均由舅家親戚辦理,自己家族不能插手,甚至迴避。喪葬儀式各地略有差異。對遺體的處理,都要經過沐浴淨身。三江等地要帶紙錢去河邊“買水”來洗。認為買水洗屍,靈魂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

  淨身後穿上壽衣。壽衣要成單數,一般上衣三五件,褲子二至四條。男的需剃去少許頭髮,女的則梳髻。若逝者是成年人,要置些碎銀於口中,稱含口銀,入棺時取出,個別地方也可入殮。有的人家在逝者手中放一團糯米飯和幾張紙錢。通道一帶要用侗布裹嚴遺體,連頭部也裹住,並用專備的壽帶系捆,然後停屍於堂屋或火塘邊。在頭部和腳邊各點一盞油燈,台給逝者指路。湖北宣恩侗族在老人垂死時,將其抬到火鋪上,由長子扶着背半躺着,其他親屬圍在周圍,聆聽老人遺言。落氣後,全家舉哀,化紙錢,併為亡人象徵性淨身。

入殮前都要守靈。守靈之夜唱喪歌,以抒發對亡人的哀思。上祭。於逝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顯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還給每個參加葬禮者發一條白孝巾,紮在頭上為逝者戴孝。停屍三五日或一兩天後入殮。棺木均以榫槽扣合,忌用鐵釘。又以用同一根杉木合成的為佳。杉木要求枝條均勻,以寓子孫各房富貴均等,無參差不齊之別。

出殯時,要給亡靈開路,以免亡靈迷失方向,變成遊魂野鬼。設靈牌的人家,由長子捧着放置香燭靈牌的米升走在前面,其他親屬秉燭隨後。房族和親戚也隨之送葬,婦女只哭送至村外,不去墓地。靈柩要用白布牽引,稱拖棺布,大多由女兒奉獻。抬棺路上,不能讓靈柩接觸地面,否則靈魂就會在該地停留,變成作崇。每過一橋,都要在橋頭插三柱香。有些地方,靈柩出門後,家裏要留一至親坐守火塘,稱為“守家業”。入殮和安葬都要請巫師選擇吉日良時。有的地方入土時還要進行雞卜和踩棺儀式。樂穴,侗族葬禮。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紙錢、樹枝、雜草丟在空中燃燒,又殺了一隻雞丟進去,讓它在火中蹦跳至氣絕才取出.最後沉棺於穴中埋葬。

停喪傳葬
流行於貴州黎平四塞區和從江縣和平區一帶。當地風俗,患不吉之症的逝者,因意外事故而逝者,死亡時間與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禮。遺體洗淨裝斂入棺後,停於選定的地點,停喪期(據鬼師推算決定)滿後,將其焚化,骨灰用裝進長三尺、高寬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喪前之洗屍,裝斂等事、一律由外婆、孃舅等親戚辦理,逝者親人都要回避。目前在於避開"餓鬼"。

火葬
古代侗族有過將遺體進行火化之後再埋葬的行為,使用火葬是在逝者屬非正常死亡的情況下,以求除兇辟邪、使逝者的靈魂得以順利昇天而使用的。當地古時居民認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進行火化才能順利昇天,才能使逝者的靈魂在陰間找到歸宿、驅除凶神惡煞以求人間安寧。當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於靈魂福祉的喪葬選擇,並在遺體火化後,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進行安葬。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區中仍然流行。

下葬的當晚,喪家以酒肉招待賓客和幫忙之人。設靈牌之家,待親戚走後,留一至親在火塘邊砌一小灶,將置在米升上的靈牌一起供在灶中。一月後,由一位親戚摘取三根芭茅草於半夜人靜後去墳邊“喊魂”,並將草帶回放置靈牌上,表示亡魂已帶回家中,並請巫師來祭祝一番。然後拆掉靈牌,將升裏的米煮熟,閤家同食。至此,喪事就告結束。

非正常死亡者(如自縊、溺水、難產而死的,也包括生前患有麻風等頑疾的)要先火化,或直接火焚,或入殮後連棺火焚。然後將骨灰裝入棺內再實行土葬。未滿月嬰兒死亡後,或放在撮箕中,蓋上布,懸掛在樹枝上;可投入河中,任其隨水衝去。各房族都有自己的祖塋墳山,成年有後的都可葬入祖塋。亡者不滿18歲或未滿36歲無子女者和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在祖塋,只能另擇地埋葬。隨時代的發展侗族喪事從簡,其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也日逐消亡,使喪葬更符合時代要求。

結語:死亡一直為人們諱莫如深,我們對死亡既熟悉又陌生,而葬禮是人們離世之後最後的告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