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擺手舞資料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7W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特色文化。每個少數民族都在漫漫的歲月長河裏漸漸雕刻出了自己獨特的模樣,有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特色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自己的民族風俗、有自己民族特色服飾、包括自己的民族傳統節日。你知道土家族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土家族的民族舞——擺手舞。

土家族擺手舞資料介紹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共有四節。

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

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説: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着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一説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着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
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説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鋭,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説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説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説,大體是説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鬥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説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説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説恩施州鶴峯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傭,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説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羣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誌》,湘西的《龍山縣誌》、《永順縣誌》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敍。

凡以上種種説法,都足以説明擺手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説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們從擺手舞的內容和特徵上看,擺手舞應起源於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共同遵從的規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