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祭敖包”節的由來,蒙古族祭敖包節揭祕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W

   本期中國民俗欄目,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蒙古族的“祭敖包”。蒙古民族祭敖包的習俗淵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早在元代就有記載。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蒙古族祭敖包的相關資料,就快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蒙古族“祭敖包”節的由來,蒙古族祭敖包節揭祕


  蒙古族祭敖包的由來
  一種説法是:古時候,在茫茫草原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別,道路難以確認,境界難以分辨,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路標和界標。《清會典》記載: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敖包逐漸演變為蒙古族崇拜的天、地或山頭神的象徵,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是,原來的路標和界標,就變成了祭祀天地神、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

另一種説法是:源自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很久以前,蒙古族過着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遺體放在”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遺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民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裏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着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瞭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着一峯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民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祖祖輩輩沿襲下來,就形成了祭敖包。

祭敖包節習俗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羣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後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這裏祭拜,祈禱人畜興旺

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農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時正值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的。祭祀時,非常隆重、熱烈,幾十裏、上百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着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帶着攜帶着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趕來敖包處。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

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並用柳條、哈達、彩旗等將敖包裝飾一新。

祭典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投布魯、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羣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説愛,相約再見的時日。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了。

小編總結:
  上述正是關於“蒙古族祭敖包”的相關資料,各位如果要了解的更多關於蒙古族的相關信息,不妨查閲星座360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