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之鄉在哪兒?撒拉族之鄉掠影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2W

中國有着眾多的人口,若是按照民族劃分的話,中國有着五十六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佔有五十五個。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裏,都慢慢形成了專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體現在民族語言、民族服飾還有民居建築等。你對少數民族瞭解多少,你知道撒拉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有特色色民族吧。


撒拉族之鄉:
  撒拉族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
  其次還分佈在臨夏州積石山縣的四堡子、大河家、劉集鄉、石塬、柳溝、吹麻灘、扎藏、小關、中嘴嶺等鄉鎮。縣內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反清失敗後,因逃難和婚姻關係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街子、崖曼、西溝、白莊、清水、孟達、草灘壩、塔撒坡等地遷入的。

撒拉族之鄉在哪兒?撒拉族之鄉掠影

部分撒拉族散居於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

民族歷史:
  元代後期,世居中亞土庫曼斯坦,撒拉爾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貴族的毀謗、排擠、傾軋,率領族人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來。今循化街子地區保留着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稱“駱駝泉”,是撒拉族祖先遠途遷徙而來的紀念。元時,撒拉族先民的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世襲百户”和“副千户”,成為本民族的統治者。明朝沿襲之,清朝時“爾最”(世襲總掌教)制和“哈爾”(長老、頭人)、土司等構成撒拉族內部新的統治者。明朝時,撒拉族為河州“招茶中馬十九族之一”。每年納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領有金牌一面,每年納馬大約360匹。嘉靖時領獲金牌兩面,納馬倍之。清雍正時終止。

民族語言:
  撒拉族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語言內部比較一致,無方言區別。句子成分的基本同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和狀語都在中心詞前面。除相當數量的詞彙與同語族各親屬語言同源外,從漢藏語言中吸收了許多借詞。元音都有清化現象,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送氣的和不送氣的兩套。名詞沒有數的區別,動詞和名詞做謂語時的人稱形式已經消失,帶有兩個以上附加成分的詞很少。在突厥語族中撒拉族語受漢語影響較深。撒拉語以前使用察合台式阿拉伯字母,現在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民族概況:
  生活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邊緣,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鄲鄉和甘肅省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及其它州縣,在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少量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撒拉族人口數為104503。主要從事農業,園藝業也很發達。撒拉族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撒拉語以前使用察合台式阿拉伯字母,現改用拉丁字母。不少撒拉族人民會講漢語和藏語。一般使用漢文。

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拉爾的後裔。傳説撒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撒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説,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峯白駱駝,馱着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元末,撒拉人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長官)。明初,受任為世襲“百户”。“副千户”,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

語言文字:
  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與維吾爾、烏茲別克、土克曼等族語言相近,同屬於粘着語類的語言。撒拉語言中有不少詞彙是從漢語中吸收的藉詞,也有藏語藉詞。大多數青年人都兼通漢語,少數人通藏語。

撒拉族在歷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為基礎的撒拉文,本民族稱之為“土爾克文”。至18世紀時,這種“土爾克文”不僅用於宗教方面的註釋經文、翻譯經典、進行經堂教育,而且成為社會通信、書寫契約、紀事立傳、着書立説的應用文。至今,撒拉族民間還保留着用這種文字書寫的有關歷史、宗教、文學等方面的一些文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