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寒食節的發源地在哪兒?

來源:人人運程網 5.09K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有着悠久的歷史底藴,曾經被稱為民間大一大忌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句,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隔比較近,人們通常並在一起過,就這樣寒食節逐漸的被人們所淡忘,那麼有着悠久文化底藴的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在哪裏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下吧。

揭祕寒食節的發源地在哪兒?

地理名片
  方位:介休市城東南20公里處
  高度:海拔約2440米

綿山也叫“介山”
  綿山吸引我的不僅是其自然風光和險奇峭壁,而是“寒食節”的民俗文化。
  上山之前,我先拜謁了介子推故里旌介村。旌介村就在綿山腳下,從村子望去,綿山近在咫尺。旌介村所在的靈石縣靜升鎮原本不為世人所知,其知名度之所以連年提高,是受到了王家大院赫赫聲名的蔭澤。
  旌介村,距靜升鎮不足5公里,一個由五座古堡組成的村子。土牆、檐角、照壁、門楣……這裏的民居保留了很多明清特色。儘管由於近幾年旅遊開發,沿街民居多已商用,裝修成了現代風格,但整個村落仍不失古樸的本色。
  懷着一種對古人的忠孝禮節的敬意,在午後暖陽與風沙的參伴下,我步入了登臨綿山的盤山古路。
  綿山,也稱介山,為太行山支脈,以其形勢綿亙而得名。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山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千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巖。
  兔橋、鹿橋、天橋、古云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攝魄,令人讚歎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盪,依次開發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羣。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冽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

介子推母子被燒死在綿山柳樹下
  綿山最廣為流傳的應該是介子推被焚的故事。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是五月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詔,在介子推忌日,禁煙寒食。
  以寒食寄託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羣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也證實了寒食節的來歷。

晉文公將放火燒山日定為寒食節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放火燒山這日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只吃寒食,不得舉火。
  第二年寒食節次日,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折了一枝柳枝,編了一個帽圈戴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此後,他像介子推生前所期望的那樣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治國頗有方略。
  晉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祭日,人們以禁止煙火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其靈魂。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用面造棗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

寒食節不是綿山的全部內涵
  現在“燕燕”依舊是介休等地在寒食清明節期間常吃的一種麪食,不過已不是單純的燕子形狀,多為肖形,也有家畜、鼠蛇等造型。“燕燕”也作“念念”,一來因“念”與“燕”諧音,尤其在晉韻中;二來“念”有懷念之意在其中。介休一帶麪塑民間藝術發達,應與寒食節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2010年4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了《清明節》一套三枚特種郵票,以“祭祖”、“踏青”和“插柳”三幅票圖,凝練了相傳千年的清明文化。
  至今,山西在寒食節還保留了很多習俗。寒食節在大部分地區設在清明節前一天,榆社等地則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垣曲等地則以清明節前一天為大寒食,前兩天為小寒食。
  介子推這個人物的悲劇性使綿山瀰漫着一種莊重氣氛,但這並非綿山的全部內涵所在。
  這裏有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築百餘處,是集佛、道、儒為一體的聖地名山。因而,對於綿山旅遊資源的開發也呈多元之勢,而遊客領略到的只是一兩個側面。寒食節踏青(又名踏春)是古人主要的旅遊與休閒方式。
  中華節日有着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遺憾的是很多已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去了原有的色澤。近年來一些學者致力於節日傳統的迴歸,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載體和平台,綿山就這樣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宣傳寒食節的責任。

晉中山片段
  天河山
  方位:和順縣城東南50公里處,晉冀交界的太行山深處
  高度:海拔約1780米
  天河山,又叫合山。經專家考證,這裏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2005年,經國家工商局註冊,成為中國唯一的“愛情山”。
  牛郎織女的發源地是以和順縣天池村為軸心、半徑2公里至3公里處。這裏歷代傳承着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地名: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相傳是牛郎居住的地方,南天池村是傳説中仙女下凡的地方。南天池村一帶至今還保持着許多與傳説相關的習俗:每年七月初七,村民們保留“看天”風俗,夜間在院中南邊擺上桌子或案板,供放毛豆、玉茭和蒸饃,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虎頭山
  方位:昔陽縣大寨村境內
  高度:海拔約1100米
  虎頭山,因其形似虎頭而得名。相傳北宋時期,將士為抵禦外侵,曾在此安營紮寨,於是就有了“大寨”和“小寨”之稱。大寨即當時留存下來的名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