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倉節的時候幹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6W

填倉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據説這個日子是為了祭奠倉王爺的生日。填倉節還是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所以,百姓都十分重視此節。那麼,填倉節有什麼文化色彩呢?填倉節的時候幹什麼?填倉節又是什麼時候?隨小編看看下面的介紹。

填倉節的時候幹什麼?


  當今,在豫北林州城鄉仍然流傳着數百年來形成的填倉節,並將此區分為大填倉節和小填倉節。大填倉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九,小填倉節為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四。

填倉節的主旨在於:春節的節日氣氛已盡,業精於勤,人們應該告別農曆春節的喜慶氣息,收心工作,趕赴農田、商鋪,耕種、飼養、修造,踏上新的征程,開始新一年的緊張工作,以免樂極生悲,淡忘工作,致使收成欠佳。因此,填倉節意在為百姓指點迷津,很有警戒教化作用。

另外,舊有“二十三,人口全”之説,從臘月二十三起,已進入春節假期,至正月二十三是整整一月時間(通俗説法)。正月二十四是小填倉節,恰好是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天,也有表達年開節盡之意。

傳説,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九、正月二十四,天神要親手向黎民百姓家中用葦蓆編造的糧圈、糧倉中分配糧食,施恩於民,鼓舞民眾。這個節日預示着新的一年新兆頭,又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牛羊成羣、瓜果飄香,百姓能有好的收成,庶民告別貧困,享受幸福時光。

填倉節要先過正月十九的大節,再過正月二十四的小節。由大而小,表示節日的氣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由盛而衰,並逐步收尾停止,人們開始邁上生產、生活的正常軌道。

填倉節的民俗內容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製作燈盞。節日來臨前,一般都要由家庭主持長老操辦祈禱祭祀事物。頭一天,人們就要預先準備好祈禱儀式用的燈盞、燈芯。由於條件所限,人們還要用手把棉紙親自搓捻製作成燈盞、燈芯,民間工藝考究,精巧細緻如現在的小酒盅形狀一般,上有開口,下有底座,固定在已有的燈架上,使用的時候點燃。燈盞點燃之後,香氣繚繞,而且沒有異味。可以從中間加註微量燃油、香油,或由架底部供應燃油。燈盞通宵達旦燃燒,香油耗盡,熄燈寧人。

(2)點燃燈盞。製作燈盞、燈芯的數量要根據敬神的多少來籌備。一般一位神位要貢奉三個燈盞,也有“神三鬼四”之説。燈盞先要佈置在家庭進門的門神兩邊門墩上,門神為秦瓊、敬德二位,還要佈置到門迎影壁鐘馗神處,以驅妖鎮邪,主房天地神處也要佈置,房內供奉全神之位的供桌也要點燃香燈。

(3)主堂點燃花燈,大小庭堂各神位一派光明,提升了節日品位,營造了莊重氛圍,併為天神下凡分配糧食照耀腳步。燈盞一般晚間點亮,家中長輩和老人跪坐在供桌全神的牌位前,祈禱天神及早為黎民百姓分發糧食,保佑人丁平安等。

(4)備用食品。大小填倉節之前,長輩們首先要安排為天神發麪、蒸煮食物。麪食造型多為神仙葫蘆,為上供使用。留作自己食用的食品強調“由白變黑”,由“白蒸饃”換成了“黑糠窩”,體現節約度日、克勤克儉的原則,回到清湯稀飯的生活。此手段提示人們要不忘憂愁、苦難、災荒、飢餓。除保證上供所需外,各家生活優厚程度不同,吃喝好壞也不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