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削弱了中國語言文化是真的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9W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構就了中國經久不衰的五千年文化,深受世人沿襲。如今,經濟發展了,語言文化自然也將隨之改變,且互聯網的出現,充當了第三方媒介的橋樑,許多淺顯而又有內涵的語言也就這麼隨之而來。有人説,網絡文化削弱了語言文化。其實,這是不能持絕對的觀點,接下來文章為你闡述。

網絡削弱了中國語言文化是真的麼?


  語言系統是開放的系統,其詞語需要不斷的豐富,需要有來源,需要有創新。當今的網絡語言創造了大量的新詞語,對這豐富現代漢語語言詞彙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説,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正做着積極的貢獻。無論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網絡語言熱的出現並非是壞事。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這既要有一定的社會使用“熱度”,也要有學術研究的冷靜思考。只有以客觀、科學的態度正確看待發展中的事物,我們才能將它引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我們的社會應秉承科學的精神,客觀認識網絡語言的產生和使用問題,網絡語言並非洪水猛獸,難以造成“中文危機”、“漢語危機”;我們的媒體應持嚴肅、負責的科學態度關注網絡語言現象,避免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

一位資深教育界人士則認為,應當客觀地看待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不能一棍子打死。語言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如果一種新的語言產生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而且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話,我們就不能也不應人為地去阻止它。比如説一些大眾俚語、俗話,就有很強的生命力。語言是活的、變化的,一直處於發展中,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我們就可以接受了。畢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這個網絡時代的反映。

時下,網絡迅速改變着人們的生活,也改變着我們的語言。真有勢不可擋之勢。有的網絡語言簡捷明快、通俗易懂而且形象生動,比如“網蟲”,如果用現代漢語來表達就是“整天泡在因特網上不肯下來的人”,那就要遜色得多。在發手機短信時用“886”代替“拜拜了”不知省了人們多少時間。

一名64歲的作者在被記者採訪時時這樣説的:“有人把網絡語言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對規範化的現代漢語是一種災難,這多少有些杞人憂天。固然,網絡語言魚龍混雜,其中有一些不宜流傳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很難為廣大羣眾接受的詞彙,但是我們要相信現代漢語本身的相對穩定性。記得解放前上海人將”手杖“叫做”司的克“,廣東人將”水泥“叫做”士敏土“,北京人將”證件“叫做”派斯“,以至於”五四“時期我們將”民主“、”科學“説成”德先生“、”賽先生“,那都曾風靡流行一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是終於流行不下去了麼?一個13億人使用的語種的規範化不是那麼輕易就會被破壞的。”

語言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詞彙要不斷地豐富,就要有來源、有創新,現代漢語正是在這不斷的豐富和創新中發展的。比如我們常用的“智慧”、“覺悟”原本是佛教用語,“清一色”、“翻番”甚至是麻將術語,不也很自然地成為漢語的有機部分了麼。漢語有史以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迅速地發展,由此説明,網絡語言並沒有污染中國語言文化,相反的,網絡語言對漢語詞彙的豐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豐富漢語的詞庫做出了很大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