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產業園,“齊魯”指的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1W

我們經常會在關於中國地理的電視節目上聽到“齊魯大地”、“荊楚大地”等詞語,可是我們並沒有“齊魯”這個省份,“齊魯”指的是什麼呢?其實,“齊魯”在現在指的就是山東地區一帶,古代時候齊國和魯國的領域也被稱為“齊魯”,在這片領域產生了著名的“齊魯文化”。下面,小編帶大家看看“齊魯”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吧。

齊魯文化產業園,“齊魯”指的是什麼?

  “齊魯”一名,因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因為文化的一體,“齊魯”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後來的山東省區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範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範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地域範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範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範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範圍為準,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範圍為準,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準處理。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

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説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着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繫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繫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繫起來的是孔子。他説:“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繫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説:“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繫。但是,這裏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

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惡篇》雲:“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

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性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範圍。

小結:“齊魯”在古代時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齊國”和“魯國”,因為兩地的文化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相互融合之後形成了統一的“齊魯文化”,現在大家就不再分“齊”和“魯”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