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

來源:人人運程網 2.83W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刺勒歌》所描寫的草原優美景色。在我國內蒙古的阿魯科爾沁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羣,是一片擁有悠久歷史的天然牧場,是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那麼,一起隨小編來瞧瞧吧!

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位於大興安嶺西南餘脈,是科爾沁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的交接帶,是一片歷史悠久的天然牧場。核心區位於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温都爾蘇木,面積4141平方公里,自古以來就是遊牧民族狩獵和遊牧活動的棲息地。蒙古族牧民熟知當地山川河流、草場分佈和季節變化,根據雨水豐歉和草場長勢決定一年四季的遊牧線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場的放牧時間。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間形成了天然的依存關係。這種“三角關係”延續至今,不斷孕育和發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獨有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特質和宗教信仰,時刻體現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脈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長期演化的歷史過程和現實存在,向人們闡釋了一個取物有時的道理。在農耕化浪潮和現代農牧業技術出現之前,對於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歷代遊牧民來説,“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賜的資源和環境來延續遊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斷地遷徙和流動,既能夠保證牧羣不斷獲得充足的飼草,又能夠避免長期滯留帶來的草地資源退化。

當前,由於礦產資源開發、草場過載和天然草場大量佔用,阿魯科爾沁草原面臨着生態系統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威脅。同時,現代生產技術的應用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給當地牧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

阿魯科爾沁旗按照農業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的保護和發展規劃,嚴格保護遊牧系統棲息地和珍貴的草原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傳統遊牧業的精髓,與現代畜牧業生產技術相結合,促進當地遊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使得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不斷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