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1W

冬天,天氣寒冷,人們不僅容易感冒,飲食上也會有點難適應。那麼,如何能夠在這種天氣的轉換中合理飲食呢?似乎顯得重要。小編温馨提示,冬天飲食應該以“養腎為主,温食忌硬,增苦少鹹”。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飲食文化對於冬天飲食應注意事項的講解。

冬天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


  冬天飲食的注意事項:
  ①熱量
  寒冷會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而致使人體的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三大熱源營養素加速分解,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人體熱量因此散失過多。在飲食方面,應以補充熱量為主,適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但為防止誘發老年人其他的疾病,不宜過量攝入脂肪。而蛋白質則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雞蛋、魚類、豆類、瘦肉等,因為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總的説來,蛋白質供應量應限制在常温下的需要量水平,熱量增加部分,應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應量來保證。無機鹽類供應量,應保持常温下的需要量。攝入足夠的動物性食品和大豆,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適當增加油脂,植物油應達到一半以上,蔬菜、水果和奶類供給要充足。
  ②維生素
  冬天蔬菜種類數量稀少,人們吃得相對較少,所以冬天一過,人體就會出現維生素不足的現象,如口腔潰瘍、牙齦出血或腫疼、便祕等症狀,這都是缺乏維生素    A、B族維生素、維生素C
  等所致。因此,冬季綠葉蔬菜減少時,可適量吃些甘薯、馬鈴薯、大白菜、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等,這些菜類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合理搭配,可補充人體所需維生素。
  ③無機鹽
  冬季,因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的影響,易缺乏鉀、鈣、鐵、鈉等元素,另外因排尿量增多,上述無機鹽隨尿液的排出量也隨之增多,所以應及時補充些含鉀、鈣、鐵、鈉的食物,如豬肝、蝦米、芝麻醬、香蕉等。

  冬季飲食營養調理
  冬季氣温下降,外界陰氣占主導地位,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對增加。
  順應冬季的氣候特點,注重養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嚴寒的天氣也使人們的代謝升高,皮膚血管收縮散熱也較少。因此在冬季飲食調配上,可以多增加一些膏粱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具體來説,冬季飲食養生要點如下:
  (1)多吃高熱量,禦寒食品
  寒冬的飲食原則,一是要有豐富、足夠的營養,熱量要充足;二是食物應該是温熱性的,有助保護人體的陰氣。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中醫歸納了一些禦寒食品,例如:肉類中的羊肉、牛肉、火腿、雞肉、狗肉;蔬菜中的辣椒、胡椒、大蒜、生薑、蘑菇、香葱、韭菜;果品中的胡桃、龍眼、栗子、大棗、杏脯、荔枝、橘子、柚子、松子等,既補充足夠營養,又保護人體陽氣,吃了使身體覺得暖和。
  (2)多吃滋潤食品
  冬天雖然清爽,但是太過乾燥了。當天氣的濕度只有22%的時候,難免會脣乾舌燥。乾燥的冬天又特別容易引起咳嗽,而這類咳嗽差不多都是燥咳,治療方法也是以潤為主。總之,冬天乾燥之際,任何人都宜“潤一潤”,如吃些煲老糖水、胡蘿蔔馬蹄水、川貝燉蘋果等。
  (3)注重食補
  為了增強體質,許多人往往習慣於在冬令時服用些補品。人蔘、鹿茸、阿膠、黃芪之類固然對人各有益處,但如果服用不當就常會帶來一些副作用,而適當地進行食補,既經濟實惠又沒有副作用。所以,冬令進補養生首先應遵循“藥補不如食補”的原則。
  (4)少食鹹、多食苦
  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主鹹、心主苦,從我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説,鹹勝苦,腎水克心水,若鹹味多,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抵禦過亢的腎水。
  冬季吃點火鍋好,因為吃火鍋能温補人體陽氣。切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陽,易使脾胃之陽受損。但臟腑熱盛、上火或發燒時,可適當吃些冷食,但不宜過多、過量,以防損傷脾胃。此外,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説,應當遵循“秋冬養陽”的原則,多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藕、木耳、胡椒等,為了避免維生素缺乏,還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5)多吃含無機鹽的根莖類蔬菜
  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的缺少有關,冬季應多攝取有根莖的蔬菜,如胡蘿蔔、百合、山芋、藕、大白菜、青菜等。因為蔬菜的根莖裏所含無機鹽較多,食鹽對人體禦寒很重要,可使人體產熱功能增強。鈣在人體內含量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禦寒能力,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蝦皮、牡蠣、花生、蛤蜊、牛奶等。
  (6)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
  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
  的食物,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會發生明顯變化。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以防口角炎、脣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維生素B2
  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的耐寒力,可多吃些動物肝臟、胡蘿蔔、南瓜、白薯;維生素C
  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對防治感冒、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應多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白菜、油菜、菠菜、胡蘿蔔、豆芽以及柑橘、獼猴桃等。
  (7)適當補充含硒食物
  在冬春交替之際,肝炎病毒尤其活躍,為預防肝炎保護肝臟,在飲食上應選擇富含硒的食物。如動物肝、牡蠣、瘦肉、富硒茶等,不僅可提高人體硒水平,保肝護肝,對預防心血管病亦有較好的作用。
  (8)適當補充含碘食物
  因為人體甲狀腺能分泌一種叫做甲狀腺素的激素,具有產熱效應,它能加快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提高人體基礎代謝,增加熱量,並使皮膚血液循環加快,產生暖和的感覺。足量的甲狀腺素對人體抗寒起着重要作用,含碘豐富的食物有帶魚、蝦、牡蠣等。
  (9)適當補充含鐵食物
  有試驗證實,貧血婦女體温較血色素正常的婦女低0.7
  ℃,產熱量少13%,新陳代謝明顯降低,較一般人更怕冷。因此,冬天應多吃些動物血、蛋黃、菠菜等含鐵豐富的食物。
  (10)適當吃點生薑
  人們常説“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常食生薑能促進血液的循環,可發汗,並有促進胃液分泌以及腸管蠕動,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生薑還有抗氧化作用,臨牀上常將生薑用於外感風寒、頭痛、咳嗽、胃寒、嘔吐等症的輔助治療。
  (11)不能忽視飲水
  有不少人認為冬季寒冷,人體出汗少,可以少飲水或不飲水,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冬天雖然人體出汗少,但組織液通過皮膚蒸發也可失去不少水分,一個成年人一天要失去約600毫升水,這種水蒸發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故也稱“無感蒸發”。人在呼吸時,也會失水,呼吸道在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時,必須保持表面的濕潤,每天僅此就要消耗掉500毫升水,加上排便失水,人體一天排出的水分約在
  2500毫升左右。冬季人體只要損耗5%的水分而未及時補充的話,皮膚就會皺縮,肌肉也會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物滯留,人便會感到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無力,甚至還會誘發更為嚴重的疾病。

健康小貼士
  一、吃狗肉後不宜喝茶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狗肉,不能吃的人不宜盲目食狗肉,吃狗肉後忌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所以,吃完狗肉後不宜立即喝茶。
  二、不要喝過熱的飲料
  在冬季,一些人為了禦寒喜歡喝熱飲,比如滾燙的羊肉湯、牛奶等等,其實飲用温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皮膚粘膜損傷,蛋白質在43°C開始變性,胃腸道粘液在達60°C時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C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
  三、不宜經常食用砂鍋菜
  一些家庭喜歡用砂鍋燉一鍋菜來滋補身體,殊不知使用砂鍋燉制的菜餚,由於加熱時間過長,動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質降解,水的分解能力減弱,凝膠液體大量析出,使其韌性增加,食用時口感差,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且用砂鍋燉菜,原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損失率高。另外,由於密封較嚴,原料中異味物質也難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還存於原料及湯汁中,在熱反應中,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四、吃火鍋要燙熟才吃
  天寒時人們總喜歡吃涮羊肉和火鍋,但是吃火鍋需注意:火鍋不宜單純講究肉“嫩”,以七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第二,吃炭火火鍋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吃火鍋時往往是人多房間小,室內温度高、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尤其是燒木炭容易使人中毒。第三,不宜貪食火鍋湯。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後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嘌呤”的物質,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泄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對於一些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火鍋的底湯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和動物脂肪,也不宜喝太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