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介紹 湘菜資料簡介大全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W

湘菜是湖南菜,在中國八大菜系中是很受歡迎的菜式,但是很多人並不是很瞭解湘菜,只知道湘菜的美味,還有一些菜餚屬於湘菜,很多都還是不知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湘菜資料簡介,一起往下了解下湘菜文化吧。

湘菜介紹 湘菜資料簡介大全

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其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取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取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

  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烹調技藝就以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長沙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土墓中,不僅僅發現有醬、醋醃製的果菜遺物,還有魚、豬、牛的遺骨。經考古學家鑑定,這些遺骨在當時都是經烹飪過的熟食殘跡,説明許多烹製方法在當時已經形成。

  湘菜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位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着稱;洞庭湖取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鹹辣香軟,以燉菜和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海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風雞、口味偏重於鹹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總之,湘菜的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湘菜的着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髮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

  湘菜的文化溯源
  湘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取和湘西山區的菜餚為代表發展而成。湘菜在世界上也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是歐美傳媒界所熱衷推薦的一種中國風味。“東按子雞”等湘菜在北美頗受賞識。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也被美國前總統布什寫入了他的筆記本。

  湘菜的個性,通常被認為是辣,但這並不全對。湖南人嗜辣,全國知名,甚至超過同樣嗜辣的四川人。其實,只説辣並不完全,因為辣通行於中國西南地區。但他們的辣又不盡相同:四川是麻辣,貴州是香辣,雲南是鮮辣,陝南是鹹辣,湖南則是酸辣。這酸主要不同於醋,酸而不酷,醇厚柔和,與辣組合,形成一種獨特的風味,尤其是農村,山區的百姓家中的家常菜,簡直是不可一日無酸辣。

  湘菜的個性,是因其特定的時間條件所決定的,加上特定的人文因素,便形成了獨特的湖南烹飪文化。這是湖南人民在烹飪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探討這一文化的藴涵,是很有意味的。

  很早以前,學界就曾有一條地理上的“辣帶”,湖南適在其間。不久前,學界又提出了從北非的古埃及文化向東延伸,到達中國東部的吳越文化,存在一條“古文化帶”,湖南屬於大溪文化的遺存,其楚文化又在其間。不需要更早去溯尋了。僅此就賦予了湖南烹飪以地理和歷史的得天獨厚的發展“基因”了。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西、南、東三面環山,北向敞開至洞庭湖平原,是一個馬蹄形的盆地。這地貌在中國是很獨特的。烹飪上便構成了三大風味流派:

  三面山區及聚居其間的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多用山野餚蔌和臘製品,似粗拙而質樸,不假飾而純真,是濃郁渾厚的山鄉風味。

  水網密佈,水鄉澤國的洞庭湖區,漁農之家常用水產動植物為原料,多用煮、燒、蒸法制作菜餚,清鮮自然,不尚矯飾,特別是“漁家菜”和蒸缽爐子之類,充溢着鄉土的田園風味。

  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的湘東地區,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交匯之地,社會活動活躍頻繁之所。這裏的烹飪繼承了歷史之傳統,薈萃全省之精華,廣取海內外之信息,再經名師高手們在融匯之中提煉、融合、昇華,創制出具有概括意義的湘菜、湘點,由酸辣寓百味,從酥軟出鮮香,盡顯刀工、火工之功力。在色、香、形、味上,既高貴典雅、華彩富麗,又清新淡雅,鏽逸素麗,還有質樸古雅、粗放壯麗,是湖南烹飪的典型,中國風味一大流派的代表。面對它的風味特色,食客們從未酸辣而卻步,相反為之傾心、迷念。不然的話,那位翰林出生的曾廣鈞,安能寫出“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這樣傳誦遐邇的名句呢?其實,這首呤詠從《楚辭》時代就開始了。在《招魂》、《大招》等篇章中,在所列舉的多款楚地餚饌中,便有“大苦鹹酸,辛甘行些”這樣的句子。晚些時候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食單》列出百餘種菜品,還有多款實物,其中的活焙小魚至今仍遺存在山村生活中。直到近代譚延家廚所創制的“組庵菜系列”,可見湖南烹飪的歷史年前的水稻遺存,聯繫學界關於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觀點,證明湖南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之早,與世界農耕發時間相近,證明湖南烹飪的歷史悠久和湖南烹飪文化的積澱之深厚,也證明“辣帶”與“古文化帶”之説,自來有之自。

  湖南烹飪以酸辣風味位主體,還是一種養生的優選,是一種飲食養生文化的體現。由於湖南的地貌,加上它正處在孟加拉灣暖濕氣流與太平洋暖濕氣流相拮抗之地。年降水量達1300——1800毫米之多,而大小河流密佈成水網,下泄又常遭洞庭湖水頂託引致內澇,從山區到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卑濕之地”,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常受寒暑內藴之侵而易致濕鬱。於是,發汗、祛濕、開鬱的辛辣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嗜辣之習,甚於巴蜀。另一方面,熱辣寒酸,開放的辣與收斂的酸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使三湘人民獲得了養生保健的呵護,得以在這片獨特的土地上休養生息。這就是酸辣風味的科學闡釋,也是湖南烹飪文化的內涵,是味覺藝術和食養科學的辨證統一。

  湖南菜有以下三個特點:
  1、刀工精妙、形味兼美。湘菜的基本刀法有十六重之多,具體運用,演化參合,使菜餚錢姿百態變化無窮。諸如“髮絲百頁”細如銀髮,“梳子百頁”形似梳齒,“溜牛裏脊”片同薄紙,更有創新菜“菊花魷魚”、“金魚戲蓮”,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湘菜刀工之妙,不僅着眼於造型的美觀,還處處顧及到烹調的需要,故能依味造形,形味兼備。如“紅煨八寶雞”,整雞剝皮,盛水不漏,製出的成品,不但造型完整俊美,令人歎為觀止,而且肉質鮮軟酥潤,吃時滿口生香。

  2、長於調味,酸辣着稱。湘菜特別講究原料的入味,注重主味的突出和內涵的精當。調味工藝隨原料質地而異如急火起味的“溜”,慢火浸味的“煨”,選調味後製作的“烤”,邊入味邊烹製的“蒸”等等。味感的調攝可謂精細入微。而所使用的調味品種類繁多,可烹製出酸、甜、鹹、辣、苦等多種單純和複合口味的菜餚,湖南還有一些特殊調料,如“瀏陽豆豉”、“湘潭龍牌醬油”,質優味濃,為湘菜增色不少。湘菜調味,特色是“酸辣”,以痘為主,酸寓其中。“酸”是酸泡菜之酸,比醋更加醇厚柔和。辣則與地理位置有關。湖南大部分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温暖潮濕,古稱“卑濕之地”。而辣椒有提熱、開胃、去濕、驅風之效,故深為湖南人民所喜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區性的、具有鮮明味感的飲食習俗。

  3、技法多樣,尤重煨。湘菜技法早在西漢初期就有羹、炙、膾、濯、熬、臘、濡、脯、菹等多種技藝,經過長期的繁衍變化,到現代技藝更精湛的則是煨。煨在色澤變化上又分為“清湯煨”、“濃湯煨”、“奶湯煨”等,都講究小火慢,原汁原味。諸如“組庵魚翅”晶瀅醇厚,“洞庭金龜”汁純滋養等,均為湘菜中的佼佼者。

  小結:湘菜有很多的文化知識,湘菜之所以一直這麼受歡迎,都是有它的獨特方法,讓客人一直都會喜歡吃湘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