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歌,你都瞭解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75W

土家族也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也有着很多少數民族一樣的獨特的歌舞文化。那麼關於土家族的民歌文化你都知道多少呢?土家族歌曲都有哪些特色呢?別猶豫,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土家族民歌,你都瞭解哪些?

風格
  民間歌曲 按土家族的傳統習慣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搖兒歌與兒歌、風俗歌等5種。

薅草鑼鼓
  又稱薅草歌、合音鑼鼓、挖土歌等。在集體薅草、耘田或挖土時,由2人或4人在勞動隊伍前鳴鑼擊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 3種形式。樂段式歌腔:流行於湘西各縣。由一個上下句組成的基本曲調唱多段詞,富於朗誦性: 兩段式歌腔:流行於永順和平地區。由兩個不同曲調和節奏的樂段組成。第一段由鑼鼓引出緊打慢唱的歌腔,曲調高亢悠揚,節奏自由,旋律富於裝飾性;進入揚歌部分,節奏明快有力,曲調近似龍山坡腳的薅草歌。用多首民歌聯綴成套的歌腔:通常用5、6首至20多首歌曲組成。桑植東北部的一套曲調達24首,其名稱為“路邊黃花開”、“一樹花兒鮮”、“太陽當頂上”等。薅草歌有領唱、齊唱和4人各唱1句等唱法。伴奏樂器少則用一鑼一鼓,多則加馬鑼興、二、嗩吶等。

勞動號子
  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區和酉水、澧水兩岸,拖木運料,撬巖抬石,行船駕舟等,在勞動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號子、拖木號子、巖工號子最為流行。行船號子主要流行於酉水、澧水流域,有湯槳號子、搖櫓號子、拉縴號子等。如酉水搖櫓號子由一人領唱,主旋律輕鬆悠揚,起伏跌宕,眾人以音程為四度的“咳哈”或“咳咳、哈”伴唱,曲調上繁下簡,旋律突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巖工號子以古丈縣和龍山縣流行的最具代表性。古丈縣的巖工號子有三聲、五聲兩種。龍山縣有 8種之多,各有專名,如“喂喂號”、“餵羊號”、“梭羊號”等。鄂西和湘西龍山一帶,還普遍流行由幾首至20多首民歌組成的聯曲體號子。如利川石工號子由“大留郎”、“點點紅”、“海棠花”、“一枝花”等12支曲子組成。

搖兒歌
  龍山的坡腳、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語唱的搖兒歌,曲調由上、下句組成,節奏平穩。普戍縣的搖兒歌有羽調式和徵調式兩種,旋律多級進下行。來夙縣卯洞的搖兒歌與龍山縣近似,用漢語演唱。

兒歌
  兒童們在娛樂放牧時喜唱兒歌,一種用漢語唱的兒歌是在童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調單一,多為二聲腔;一種用土家語唱,曲調與土家族吹管樂“咚咚”的曲牌相同。

風俗歌
  1、哭嫁歌:土家族歷來有“歌喪哭嫁”的風俗。姑娘出嫁前夕要唱哭嫁歌,只有一個較長的樂句,曲調級進下行,句尾隨着哭聲自然向上作六度或七度大跳,反覆哭唱。來夙縣卯洞的哭嫁歌旋律性較強,節奏規整,委婉深情。唱詞多為7字1句,兩句一段,講究押韻。哭嫁歌有新娘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亦稱“姊妹哭”。新娘先唱,陪哭人從句尾插入,一起一落,自然形成兩個聲部,是土家族民歌中少見的一種民間復調歌曲。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國湘西、鄂西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四川省的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區的五峯、長陽等縣。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漢語漢字,僅有湘西的保靖、龍山、泳順及鄂西的來鳳等縣少數偏僻山寨保留着土家語。土家族人民喜愛歌舞,每年農曆正月和三月是傳統的歌舞節“社巴日”。民間音樂主要有民間歌曲和器樂兩類。

小結:土家族是一個比較大,有少數的是散居人民。土家族的民歌文化是非常的豐富的,有分為號子或者是搖兒歌或者是兒歌以及風俗歌,這些都是當地非常的有特色的一些人歌曲,也是土家族的特色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