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婚俗 白族結婚有哪些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7.95K

白族在少數民族中是屬於比較人口比較多的民族,白族主要是分佈在雲南和貴州地區。那麼關於白族的婚俗,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白族婚俗 白族結婚有哪些習俗?

白族結婚習俗方式
  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較自由,一般是自由戀愛,或由媒人牽線認識,相互瞭解後談成情侶,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交往,有的通過“對歌”結為知已。雙方基本確定婚煙關係後,告知父母,經父母認可、男方家請一媒人名正言順地提上禮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面情況基本滿意之後,第二次上女方家正式“磕頭”訂親,有的叫“吃喜酒”、 “吃訂準”。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給女方家送聘禮,有公雞一隻,喜酒兩瓶,糖、茶、鹽、麪條、杷粑外,另加一支豬膀蹄、布料、首飾、訂婚禮錢,要帶“六”宇,意在有福有祿。男方家訂婚的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門口、 先點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過茶飯之後,小夥子恭敬地給女方家所有人傳遞一輪香煙、媒人便向女方家庭長輩和至親講明來意。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同時,小夥和姑娘還要互贈禮物,如夥子送給姑娘一塊手錶或玉手鐲,姑娘送給小夥親手織的毛衣和繡花巾、鞋墊。結婚辦喜事這天,要選黃道吉日,一般雙日,儀式非常隆重。迎親的頭天叫“踩棚”,又叫“吃生飯”,這天男方家要把嫁粧抬到女方家,給女方父母各送去一套衣服;女方家則吹嗩吶、演唱吹吹腔,直娛樂到天亮。第二天正喜由男方家“總理”帶着新郎和陪郎到女方家迎親。新娘則穿上紅衣服,梳粧打扮後哭別父母兄妹,出門時嗩吶一齊吹“迎親調”,一路上嗩吶聲,逗趣聲交織在一起, 同輩邊走邊向新娘撒米花,還不時掐新娘表示“祝福”。迎到家門後,先舉行結婚典禮, 拜天地, 拜高堂, 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時,新郎新娘都要搶先坐在牀頭,誰先坐上牀表示誰當家,如新郎新娘一齊坐到牀上,則預示今後夫妻平等相處、互敬互愛。接着喝交杯酒。舉行完婚禮,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賓客。晚上還有認親儀式,長輩則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們則鬧新房,鬧新房時火盆上放點辣子面,表示越辣越親,新娘拿出從孃家帶來的喜果,燉梅、雕梅、蜜餞,大家邊吃邊説笑,直到深夜。第二天是新媳婦回門,早上起來請“梳粧娘”給新媳婦梳粧打拊,頭上插上綢子花和簪,吃過早飯和新郎一道回孃家送米糕、喜果子。結婚後第一個街天,新媳婦則要去趕新街,一買柴火,取招財進寶之意;二買鮮魚,取年年有餘之意。趕新街買菜的錢由新娘私房錢支出,晚飯則由新娘進廚做“謝客飯”,三親六戚吃了晚飯才各自回家。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粧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着新娘圍着嫁粧繞“8”字。

白族維繫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訂婚要測算生辰八字,財禮較厚重。新娘到了男方家門,要“退喜神”,即由兩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過,也稱“退馬車”。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禮,新娘要依次先後敬苦茶、甜茶、泡酒,藴含人生苦盡甘來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婦回門,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當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組織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兒子婚後多與父母分居,也有少數“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白族社會內部存在看家法制度,家族和家庭成員間的輩份很嚴,平輩兄弟姐妹間,也以“長支為大”,親屬稱謂上,哥哥或姐姐的子女不論年齡大小,均一律稱兄、姊。家族內部有族長,族內士切事務和糾紛必由他仲裁方為有效。 白族除同姓同宗不婚外,不論本民族內部或與其他民族之間 都可通婚。碧江白族堂兄弟姐妹之間也可以婚賭。大理海東、劍川一帶行姑舅表優先婚。

婚姻多為父母包辦、媒人説合。訂婚要測“八字”,送厚禮。劍川與大理海東地區的自強少在訂婚後,凡逢年過節(主要在端午節、中秋節和冬至節),男方必須向女方按時送禮,直至結婚為止。中間若男方停止送禮,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約。

大理中心地區婚前除再次過大禮外(俗稱“催嫁銀子”),還必須送一隻綿羊祭女方的“本主”(村寨守護神)。結婚當天,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用花轎抬至男家大門,再由新娘的兄弟一人炔步背入新房,途中有許多圍觀小孩向新娘撤米花,還一邊爭着掐捏新娘子周身,表示“祝福”和“取吉利”的意思。待新娘一進洞房,陷郎們又將辣子撤入火盆,使滿屋發出嗆人的氣味,新娘新郎相對大咳;在喜酒肉中,也加了很濃的辣子面和花椒麪,使新娘新郎汗流滿面,無法下嚥,逗得人們笑仰不止。因為白語中的“親熱”與“辣”同讀音,“親”酥麻味讀音“構”的意義相近,所以借用撤辣面和花椒麪作為鬧喜節目,確是想的巧妙,灰諧有趣。

洱源羅乎山區白族還保留有原始羣婚殘餘的婚姻制度。即女子結婚前可以有自由的性關係,婚後也可以保持這種關係,或婚後男家有外客(男子)時,多以妻子作陪,負責招待客人,認為這是對客人的最大尊敬。“把節”中還有這樣一種風俗:剛生嬰孩的家庭,要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祝賀母子平安。

劍川石寶山每年夏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三日還有“八月會”,屆時男女老少,盛裝朝拜山神。青年男女則野營山贊,晝夜彈唱,結對比賽,聲震蒼竄,興盡始散。

洱海一帶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後,便請媒人到女方家來説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務是轉達男方家求親的意圖,誇讚準備聯婚的男女雙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許婚後,媒人便按約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請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帶禮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話。給女方家回話時,男方家還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對聯的上聯,交給女方對下聯。女方接到回話及禮物聘金以後,在男方送來的八字帖上對好下聯,然後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親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後,結婚之前一二個月,男方家要請媒人帶着禮物到女方家,與女方家協商結婚日期,談妥彩禮數目。根據女方家的意願,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數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備辦嫁粧,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粧如數備辦以後送女方家,然後才最後確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迎親前後共需四天時間。第一天是賀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親一邊將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裝進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嚀,當晚還需要一位女童來“暖被”。男方家則忙着搭喜棚佈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請一位父母雙全的一對男童來“壓牀”。第二天為嫁日,由男方家備花轎組織迎親隊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來。新郎新娘進洞房後,人們給他們獻上意為先苦後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雙雙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與新娘回門,拜見岳父岳母,認識親戚長輩。

蘭坪一帶自稱“那馬”的白族,家裏的女孩長到十五六歲以後,家長大多要在住宅旁為她建蓋一間小房讓她居住。晚上,小夥子們便結伴到姑娘的小房裏去拜訪姑娘,在小房裏,他們或彈口弦唱調子,或低聲細語,互訴衷情。夜闌人靜,雙雙睏倦時,便和衣相儇,進入夢鄉。金雞啼鳴,小夥子才與姑娘依依惜別。如兩情相投,即可私訂終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白族結婚習俗禮節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裏燃起算火,屋裏屋外擠滿了人。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絃聲鎖吶聲響成一片,裏裏外外充滿了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親日子。這一天新郎在夥伴們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臨出發前,人們把新郎擁進屋裏,在一陣鎖吶和鑼鼓聲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紅綢子扎的繡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並將繡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緊接着又一陣吹打,將新郎送出大門,讓他到女方家去接親。

新郎到了新娘家門口。吹鼓手們便停止吹打。這時,新郎從衣服口袋裏掏出三個蠟丸似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向門前的石墩上甩去。隨之就聽到三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這種蠟丸,原來是自制的土炸彈,是迎親時用來壯聲威的。硝煙瀰漫中,迎親的隊伍被迎進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種惜別之情。當鎖吶再次吹起時,新娘的哥哥已將新娘背出門外,讓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樂隊伴奏和迎親者對新郎新娘的調笑。

迎親隊伍來到男方家門口,新娘還是由哥哥或弟弟揹着,快步跑進新房。為什麼這樣着急呢?因為按照白族的習俗,新娘來到男家時,那些參加婚禮的小孩是最難對付的。他們往往會蜂擁而上。一邊朝新娘撤米花,一邊爭着用手去掐新娘。這是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發火。不過新娘也早已做好了準備。緊急處。她會拿出一把剪刀來自衞。膽小的孩子還真不敢上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進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區,迎親隊伍剛一進門,新郎新娘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似的,爭着跑進洞房搶枕頭。據説誰先搶到枕頭,就預示着將來誰當家。

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來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難下嚥。在白族語言裏,“辣”與“親”的發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親上加親。新郎新娘共飲辣椒酒,表示親親熱熱。有的地方還將辣椒末撒進火盆裏,辣煙四起,嗆得人們喘不過起來。新郎新娘吃喜面時,也要放很多辣椒。

白族婚禮上吃“東坡肉”的習俗更特別。肉是用紅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桿串好,放在碗裏讓新娘吃。新娘用筷子去夾,一夾就是一串,根本無從下嘴。這是又是新娘早已預備好的剪子起作用。新娘乘人不備,迅速拿出剪子地給新郎。新郎將麻繩剪斷,使鬧新房的人的陰謀不能得逞。

白族的婚禮始終都有嗩吶伴奏。新娘進門時吹“接新娘調”;客人來時吹“迎賓調”;新郎新娘拜堂時吹“一杯酒”、“仙家樂”、“蜜蜂過江”等曲調。這些曲調體現着白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特色。

白族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方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從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父母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妹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

現在隨着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進步、改進,但至今還保留着古老的風俗習慣。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相互瞭解後談成情侶。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交往,雙方基本確定婚姻關係後,告知父母,經父母雙方認可,男方家請一媒人名正言順的提上禮物到女方家求婚,先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各方面的情況基本滿意後,第二次來女方家正式“磕頭”訂親。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給女方家送聘禮,有公雞一隻,喜酒兩瓶,糖、茶、鹽、麪條、粑粑外另加一隻豬膀蹄、布料、首飾訂婚禮錢。要帶“六”字,意在有福有祿。男方家訂婚一行人到女方家大門口,先點一封鞭炮,女方家招待過茶飯之後,小夥子恭敬地給女方家所有人傳遞一輪香煙,媒人便向女方家長輩和至親講明來意,正式把婚定下來。同時,小夥子和姑娘還要互贈禮物。如:小夥子送給姑娘一塊手錶或玉手鐲,姑娘送給小夥子親手織的毛衣或繡花鞋墊。

結婚辦喜事這一天,要選黃道吉日,一般雙日,儀式非常隆重。男方要在正喜日之前,請人搭好綵棚。並在結婚正喜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請村寨中的民間表演隊來表演。還請人來吹嗩吶。嗩吶是白族人民十分珍愛的民間吹奏樂器,廣泛應用於白族地區的生產勞動、婚喪喜慶、戲劇舞台、民間風俗社交集會和宗教禮儀場合。嗩吶是由一杆空心黃洋木管,管上鑽7個洞,管上端安個蘆葦哨,下端安個銅喇叭製成的,早在明末清初,古老的“吹吹腔”就在洱源盛行,白族村寨逢年過節都要達台唱戲,以嗩吶為主的吹打藝人便應運而生。

第二天,即正婚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席待客,當來賓開始品嚐果酒時,新郎在一個陪男的陪同下,跟嗩吶吹奏起“龍上天”樂曲,一桌一桌的給客人們敬酒。在嗩吶聲中迎親。到了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迎親調”等內容歡快、熱烈的樂曲6次,女方家才由幾位年長的男女親戚出來招呼迎親的人進門。然而有趣的是,迎親的人剛要邁進門,就被女方家的幾位長輩攔住路,用出幾副對子或是幾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等來刁難新郎。人們把這一習俗稱為“路考”。這一問一答不僅要靈機應變,而且還要講究要訣,對答如流和有風趣,顯得很有學問。若哪一方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常常會引起一陣陣爽朗而又充滿喜氣、歡樂的笑聲。

迎親的人進們後,女方家便有4個或6個小男孩逐一給他們敬獻苦茶、甜茶、回味茶。然後由媒人(或新郎)給女方家父母、兄嫂、長輩敬酒。女方父母給媒人小孩披一道紅彩。這時,新娘要大聲哭起來,人們把這哭稱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後哭兄嫂、弟妹。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轎或騎馬,在歡快、激越的嗩吶聲中上路。迎親的隊伍還沒有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長輩們在門口相迎。準備進門前,新娘要跨火盆(有辟邪的作用)才能進門,然後舉行結婚典禮,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時,新郎、新娘都要搶先坐在牀頭,誰先坐上牀表示誰先當家,如新郎、新娘一齊坐到牀上則預示今後夫妻平等相處,互敬互愛,接着喝交杯酒。舉行完婚禮,男方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賓客。晚上還有認親儀式,長輩則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們則鬧新房。鬧新房時在火盆上放點辣椒麪,表示越辣越親。新娘拿出從新娘家帶來的喜果、燉梅、雕梅、蜜餞,大家邊吃邊説笑,直到深夜。

第二天是新娘梳粧打扮,頭上插上綢子花和簪,吃過早飯和新郎一道回孃家送米糕、喜果子。結婚後的第一個街天,新媳婦則要去趕新街,一買柴火,取招財進寶之意;二買鮮魚,取年年有餘之意。趕新街買菜的錢由新娘的私房錢支出,晚飯則由新娘進廚房做“謝客飯”,三親六戚吃了晚飯才各自回家。至此,婚禮結束。

小結:白族的婚俗文化是比較豐盛的,光是結婚就會有三種形式。當然白族結婚很多都是男生到女生家比較,也會有少許的男生去女生家的。白族結婚還會有哭嫁的習俗,結婚早上就開始擺桌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