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起源於什麼時候?土家族簡史揭祕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7W

土家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為多的一個民族,它在我國的民族排行榜中排第七位,僅次於壯族、回族、滿族、維族、苗族、彝族。關於土家族的起源眾説不一,有人説是巴人後裔,也有人説是烏蠻一部。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民族的起源吧。


  起源
  土家族的起源其來源説法不一,一説為巴人後裔;一説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甚至説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着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民族);其次為百越25%;作為土家語言文化主體來源的藏日緬反而在三大來源中位居第三,佔21%(羌氐);除此之外還有漢14%、苗瑤7%以及印歐5%(應當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過史籍記載(土家族於唐朝後期才正式出現於史籍中)、語言學研究(土家語中的阿爾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結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詩記載,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為主導,摻雜阿爾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後期基本成型。儘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緬民族,藏緬文化才是畢基文化的核心,與和族、緬甸族(緬族)、藏族、彝族、曼尼普爾族、克倫族、若開族、景頗族(克欽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納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諾族、門巴族等均為兄弟民族,較早來到東亞的藏日緬民族一員,從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説。

土家族起源於什麼時候?土家族簡史揭祕

土家族姓氏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改土歸流後,隨着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田、向、覃、彭、冉、李、楊、劉、王、陳、趙、黃等。

自治州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通過民族識別,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民族,並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後還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長陽、五峯、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縣。土家族受漢族影響較大,農業生產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先進。土家族內部有一種觀點,土家族有一部分來源於“巴國人”後裔,但不是巴國主體民族“巴族”的後裔,板楯蠻(板楯蠻屬不屬於巴人還有待爭議)才是現土家文化。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土家族為彝族烏蠻的一支,土家語和彝語相似所以很學者認為土家族是彝語支民族。

土家族的主源與古代被稱為“賨人”(又被稱為“板楯蠻”)的人羣之間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從《世本》、《史記》、《文選》、《華陽國志》、《後漢書》、《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文獻資料中得知:“賨人”因稱“賦”為“賨”而被稱為“賨人”,這是他稱;又“賨人”在打仗時以木板作“盾”,又被他稱為“板楯蠻”。故本文以“賨人”記之。“賨人”,是在古代巴國和楚國邊境活動的一個土着部族。據《輿地紀勝》,他們曾在山巒重疊、地勢險要的宕渠(今四川省宕渠縣東北)為中心建立過賨國都。該地曾有賨城之地名。“賨人”的活動情形,在《華陽國志》和《後漢書》中的記載較為具體。《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説:“板楯蠻夷者,秦昭襄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羣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昭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賞邑萬家,金百鎰。時有巴郡閬中夷人(注:《華陽國志》稱朐忍夷人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樓射殺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筭,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賧錢贖死。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夷人安之。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代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復其渠帥羅、樸、督、鄂、度、夕、龔七姓,不輸租賦,餘户乃歲入賨錢,口四十。世號為板楯夷。”

小結:不管土家族的起源是巴人後裔還是烏蠻一部,他始終都我國的一個民族,它就應該享受和其他民族一樣平等的待遇。

你可能也喜歡
  土家族擺手舞資料介紹
  土家族的飲食文化特色
  土家族吊腳樓的傳説故事
  關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