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土家族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1W

張家界土家族文化豐富,風味獨特,在各個領域都有體現出來,比如:政治、軍事、教育等,這些都是從不同的領域來反映出土家族文化的種類繁多。那麼大家知道張家界土家族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嗎?他是有哪些組成的,下文為你揭曉。

張家界土家族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一、語言
  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比較接近於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峯,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語在語音方面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聲母中無脣齒音f和舌尖後音zh、ch、sh、r,韻母中無U、ang、eng;二是有專聲母ng、r(舌尖前音)和韻母io;三是聲母g、k、h和韻母i分別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個聲調,但一聲和四聲差別不大,很難區分。土家語的音位系統,共有二十個聲母,二十四個韻母,四個基本調類。

二、文學
  土家族文學以敍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着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敍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三、藝術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繫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九年級,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四、風俗
  土家族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説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得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牀、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五、着裝
  土家人着裝經歷了男女同樣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攤發的歷史階段。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在我國古史記載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説。這是最古老的裙子樣式,類似圍裙的形狀,為一簾式樣。“改土歸流”,成為了土家服飾的重要轉折點。當時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斷對土司時期的習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飾在內。永順知府袁承寵在雍正八年頒佈:“服飾宜分男女也”;保靖知縣也“限一年,爾民歲時優臘,婚喪宴會之際,照漢人服色。從此,土家族服飾男女一式的外觀形式得以徹底改變,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滿裝;婦女則上穿滿裝,下着漢裙,即八副羅裙。老人穿着花邊的大襟衣。

六、飲食
  土家人飲食講究酸、香、辣,俗話説:”三日不吃酸和辣,心裏就像貓爪抓,走路腳軟眼也花“,故特別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濃的佐料食品。舊志記載説:因土人居住”叢巖邃谷間,冰泉凜冽,崗瘴鬱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族主食有玉米、小米、麥類、豆類、薯類等雜糧,以後增加大米,且年節必吃大米;副食有辣椒、酸菜、黃豆、”合渣菜“等。新中國成立後,主食以大米為主兼以雜糧。傳統副食有白酒、餈粑、團饊、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以後還增加了麪食、糕點、糖果、飲料。

七、住宅
  土家人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着鐵製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現在保留亦有。

八、生產工具
  千百年來,土家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創制了類型繁多、經濟實用的各種器物,成為土家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事工具是土家族人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經常使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又可分為木質生產工具,如澆水用的簡車、插秧用的秧盆、打稻穀用的撻鬥、上山勞作裝刀具的刀盒子等;竹篾生產工具,如種包穀、黃豆用的笆簍、灰篼;篩火灰的篩灰籃、打穀用的檔席、曬穀用的曬席等;金屬工具有砍柴用的砂刀、割谷麥用的有齒鐮刀、砍火畲用的鐮刀、剝桐子用的桐子撬等;複合工具有打黃豆用的連蓋、翻田用的犁鏵、耙田用的犁耙,挖土用的挖鋤、薅草用的薅鋤、種黃豆用的窖鋤等。農事工具以木製品和竹製品最具特色,如撻鬥、連蓋、笆簍、刀盒等極富民族個性;金屬工具多從外地引進,適應地方需要在型制上有所變化。

九、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節大祭祖先,七年級、十五小祭。土家族用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食物祭祖。農曆六月六日要祭拜土王,村村寨寨均要將豬頭、果品等食物放在設立的擺手堂。十月朔日用宰雞鴨設筵宴客,用以祭冬。除此,土家族還要敬五穀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等,在修建房屋時要用酒肉和一隻大公雞祭祀魯班。

十、節日和傳統
  土家族人最大的節日是過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
  過年:是土家族最大的節日,凡在外地的人,都必須趕回家過年,叫團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作過年的準備。
  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節日,土家族人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較久,故對耕牛特別愛護重視。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預測一年收成好壞的日子。晴則豐、雨則嫌。故縣境內又流傳”四月八落雨萬人嫌“的民謠。
  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節日,這一天,村寨宰殺牲口,還特意把親朋接來,大家一道過”六月六節“。
  七月半:是縣境內土家族較大的節日。縣內流傳有”家家有個七月半“的説法。民間流傳七月半,閻王放開了鬼門關,讓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孫。所以在土家族人認為七月是祖先們回家的日子。

小結:張家界土家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能從他們的文化進程中看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每一箇中華兒女都必須要銘記在心的,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每個人的精神支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