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讀:法家學派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4W

春秋時期,各種文化相互冒頭,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種文化,包括有法家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你對法家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法家學派是什麼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解讀:法家學派是什麼

法家學派————治國之道
  戰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鐵製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家庭得以成為基本的生產單位。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相繼在各國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可以使平民通過開墾荒地、獲得軍功等渠道成為新的土地所有者。讓國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機會,瓦解了周朝的等級制度。從根本上動搖了靠血緣紐帶維繫的貴族政體。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號是“緣法而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認為,法令應該"編着於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齊國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説:"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他們積極主張通過變法來打破貴族統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貴族政治,將最高權力集中於封建君主手中。因此,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佈法令,統一制度,獎勵耕戰,富國強民。

法家在理論上提出了進化論和性惡論兩個重要觀點。他們認為"古今不一度",社會是不斷演變向前發展的。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要想使社會達到長治久安,就必須加強法治。但到了漢代,統治者們看到只用法家思想並沒有使秦王朝得到長治久安,嚴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於是,漢武帝改變策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結合起來揉為一體,進行政治統治。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實際需要,不尚空談。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是法家導致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的建立;封建制度經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確立了郡縣制,後來歷代王朝大體上承襲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可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法家思想猶如一股伏流,始終在發生着影響。後世許許多多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法家的變革精神。

法家為了統一全國上下的思想,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不良影響。

法家的政治學術思想概略的講,主要有以下內容:1、獎勵農耕,崇尚軍功,以求富國強兵。2、因時變法,整飭法令,設立在官府,布之於百姓。3、厚賞重刑,執法嚴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4、君主謹守主道,用刑名之術考核羣臣,操持賞罰二柄。5、君主獨佔權勢之位,高度集權,君臨萬民,權力無限,超越於法令之上。

法家學派————學派來源
  法家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重要學派。起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展於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説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羣公”的西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繫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薰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先秦法家主要劃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小結:法家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文化爭奇鬥豔,法家文化是其中濃厚的一筆,像是在茫茫夜色中熠熠生輝的明星。

熱門標籤